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烤牛屎团子取暖 都是“奢侈”

来源:江淮晨报 2016-01-22 16:57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看看老人们讲述往年那些 “寒冷的记忆”

30年一遇的寒潮,我们赶上了,那你知道在那些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渡过严寒的吗?且看老人们怎么说。

天寒地冻没棉裤 就靠火熜火盆来保暖

住在西园街道汉嘉社区的孙云光老人,老家是皖南休宁县。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合肥工作,几年前随着儿子搬到合肥。到了冬天,虽然儿子家有空调取暖器等,但74岁的孙云光还是喜欢使用从老家带来的传统竹编火熜。

“那个时代缺衣少食,穿不上棉袄过冬是常事,即使有也是薄薄的破旧棉袄,也没有毛线绒裤。好在家家户户备有火熜取暖。”孙云光说。

传统编的火熜,是传统手工艺,制作考究,外层是竹子编的,里层是铁质的,在里面放入炭火即可。孩子们上班后,老人没事,喜欢提着个竹编火篮在小区串门晒太阳。

“咱们徽州啊,流传一句话,叫做‘脚踏一篮火,手捧苞芦馃,除了神仙就是我\’。就是说,在寒冬腊月里,一派严寒,大人也好,小孩也罢,穿着棉袄之外,只要提上一只火熜,身子立马暖烘烘。”孙云光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一到冬天,就会提着火熜,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除了火熜,孙云光还有一样“宝贝”,就是火盆。在孙云光的家里,记者看到,火盆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不等,30公分左右,木质结构,火盆底部装上取暖管,一家人看电视时,把脚放进去,上面盖上毛巾毯等,很暖和。

除了取暖,火盆还有一个别的作用。“火盆上面可以烤山芋,粽子等,那时候天冷,孩子们经常拿着山芋在上面烤,边取暖边吃,可真是惬意得很。”孙云光还介绍道,到了冬天,家里孩子衣服湿了,还可以用来烤衣服,十分方便。

合肥没有火盆、火熜,孙云光还特地托亲戚从皖南带来几个备用。“咱一辈子冬天都是这么过来的,尽管合肥这边有空调、取暖器,我还是保持着在老家的生活习惯。”

靠烧牛屎团子熬过寒冬 两尺深的积雪走二十里

“三十年前哪有空调取暖,都是用牛屎团子熬过来的。”回忆起1984年的那一场大雪,今年82岁家住合肥经开区锦绣社区天门湖家园的史绍文老人告诉记者,那年冬天一开门就感受到寒风刺骨,当时天不亮就出去买麦面回来的史爷爷,赶紧拿起两块牛屎团放进球罐中取暖。

牛屎团子都是史爷爷从公社领回来的取暖原料,“这牛屎粪,既轻便也无烟。是冬天里最抢手的热能源。”史爷爷回忆说,当时按照“大人一筐,小孩半筐”的原则,他家里兄弟四人,分了四箩筐牛屎粪。1984年的那场大雪,一家人把四筐牛屎团子聚在一起,熬过了那年寒冬。

同样经历过1984年大雪的聂宗杨,就没有牛屎团子的“奢饰品”取暖了,“我踩着大雪,背着桌子,走了20里,才找到车子回家。”今年60岁的他回忆道,当年一夜飘雪,外面的世界完全变了样,一尺厚的大雪覆盖了大地,一片银白。

当时在舒城吴郢村的聂宗杨心里愁死了,为全家吃团圆饭定制的大圆桌找不到车子运回去,于是他穿上过膝盖的深筒靴,走在两尺深的雪路中,冷得找不到脚在哪里,顶着风,咬着牙出门找运货师傅,走了20多里路才找到车子回家。

A08-09采写

晨报记者 于巧妮 周坤 张琳琳

通讯员 丁安梅 孙雨静 卫欣

乐琳琳 韩群英 吴梦奇

新闻推荐

在这里领略中华民俗

○清代铜蜡烛台一对 ○明代和田羊脂玉“独占鳌头” ○红木半榻 ○工作中的王宏春  &...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我写《刀板香》2014-11-16 16:17
评论:(烤牛屎团子取暖 都是“奢侈”)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