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敬畏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延续到现在,对我们影响颇深。然而历史发展中总会有不和谐的现象出现,破坏山地林木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那么封建社会是怎样禁止这一现象的呢?
近日,安徽省档案馆向社会公开了一则清朝乾隆二十七年休宁县府颁布的禁山告示,清楚记载了当时当地政府对保护山林资源的管理和“宏观调控”。
1
禁山告示 距今254年历史
“祖荫祖墓保无虞,为此环叩伏乞恩赏,示禁奕世戴德不朽,上禀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读处居民保甲及山林支丁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如有不法棍徒勾串不肖支丁,在于该号山内盗砍荫木以及冒占践害者,许族众保甲山邻人等指名赴,县陈禀以凭究惩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安徽省档案馆公布的这则公告是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休宁县下达的禁山告示,距今已有254年的历史。
告示中十分清楚地讲到休宁县山地出现盗墓和滥砍滥伐以及冒认山头的事例层出不穷,使祖墓、土地和树木受到严重摧残,为此特下此告示禁山,有违此令者当严惩不贷。
据安徽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中国的自然经济存在了2000多年,重农抑商的中央专制集权和农民们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使得土地在每个人的眼中成为财富的标志。而由之衍生的土地文化,部分人还是相当讲究。所以对田地山林的保护政府也是做了相当大的“宏观调控”。“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内容中大量有关山林的保护条例,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相关约束民间的山林砍伐和买卖的政策条例等等。”安徽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2
时过境迁 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这份《禁山告示》在安徽省档案馆里珍贵地保存,虽历时二百五十多年,但这张略略发黄的毛糙纸保存完好,纸张平整。
记者看到,告示上面黑色遒劲的行书,以及颜色鲜艳醒目的朱红色的线条勾勒出的重要部分,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当年社会的缩影。禁山告示的前半部分向我们讲述了禁山的原因和所禁区域并对区域进行了编号。
“……觊觎盗砍,或谋诱不肖支丁,魆行出拼盗卖更或无据,冒占指鹿为马,种种戕害,均未可定,与其争控于后,孰若顾恩于先,恳赏示禁刁徒,触目惊心”,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说,这则告示前半部分对休宁县的社会面貌进行了描述:有觊觎树木茂盛者砍伐树木,有不肖子孙将祖地祖坟出卖,这些严重破坏了山林的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以及社会风气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政府的管理政策迫在眉睫。
3
官民协力 看管巡防立法保护
记者仔细阅读该则告示,发现当时的休宁县府针对上述的不良现象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首先成立了山林保卫小组,并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这样使得人们更加信服。该组织是由休宁县里望族五人、监生两人以及若干村民组成。告示由当地保长宣示于群众,使百姓了解政策。其次明确禁山区域范围,告之于众。最后提出明确的惩处措施:对破坏山林,乱砍滥伐,勾结盗贼买卖或是指鹿为马占据土地者,轻者受到邻里、保长的指责,重则送到县政府进行处置。合理的山林交易是要先请示县政府得到批示准许之后方可进行的。
从告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年间政府对山林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对砍伐过度的地方进行控制,使得人与自然共存,做到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次公布的清朝乾隆年间的禁山告示,安徽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的政策,一张乾隆年间小小的告示是当时社会的剪影,从中解读到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发展状态,对现在的研究而言,也是十分珍贵的。”
新闻推荐
○清代铜蜡烛台一对 ○明代和田羊脂玉“独占鳌头” ○红木半榻 ○工作中的王宏春 &...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