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祖权·
屯溪一中历史不长,原来只知道它是四个学校合并而成,详情不太清楚。2014年,黄澍小女儿吴山给我寄来吴兆民著《春风时雨——黄澍传》(后称澍传),详细记述了一中的历史;我的孙女铭萱在南京三中读书,学校发了《我们的老校长陶行知》,也有与一中有关的记载。对我这个老一中来说,还有点新鲜感,值得一读。把它抄下来,略谈感受,虽然是“小道消息”,我想一中的同学和家长们也会觉得很有意思。
1958年9月,我到屯溪中学工作,问一个老人,“屯溪中学在哪里?”“在黎阳,邵家祠堂。”我心想,这么一个颇有名气的学校怎么建在一个祠堂里呢?原来这段历史不寻常。
《澍传》里记载:“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繁荣,黎阳出现了汪、邵、任、陈四大家族,他们大都在江浙湖广一带经营盐业、典当、钱庄等,且出了不少‘学而优则仕\’的大官。其中邵家在黎阳建有两座祠堂,一座为‘世科祠\’,一座为总祠。
‘世科祠\’供奉邵氏历代祖先中以进士为代表的有功名的祖先。原址在屯溪中学大门至老教学楼,老教学楼就建在祠堂享堂上。‘世科祠\’东大路上,立有几座牌坊,抗战时只剩下一座刻有‘娣姒双贞\’的贞节坊,旌表清代乾隆年间共同守节的妯娌,但在屯溪中学建校时拆除。
总祠在黎阳街上,抗战时邵氏后裔遵循陶行知办学精神,将总祠改作‘高阳乡中心国民学校\’。”
抗战时期,实践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学校,在全国并不多见。这里表明徽州不仅老的传统教育根底深厚,而且,新的教育思想也在萌芽成长。
“1949年8月1日始建的皖南区屯溪中学就坐落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商业发达的地方。它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
一是安徽省立屯溪工业职业学校。该校于1944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任命江植棠校长创办,校址在屯溪高枧。经费由省政府拨付,学生全部公费。学校设高级化工科,高级纺织科两个专业。每年在徽州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一个班50人,三年毕业,毕业后自谋职业。1948年在校学生7个班204人。该校师资力量较强,仅1948年上学期的18位教师中15位大学本科毕业。1948年下学期,查景韩继任校长。1949年4月屯溪解放,皖南行署接管该校,改建为普通完全中学,定校名为皖南区屯溪中学,成为后来四校合并的皖南区屯溪中学的主体。
二是私立建国中学。该校创办于1940年春,校址在休宁县梅林,同年秋迁屯溪黎阳邵家祠堂复校。1949年8月底奉皖南行署指示并入皖南区屯溪中学。
三是私立行知中学。原名南京安徽中学(简称皖中),成立于1929年,姚文采受陶行知重托接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姚文采率全校师生于1937年8月迁至屯溪阳湖。此时,师生共有六七百人,师资力量较强。抗战胜利后,校本部迁回南京,原校部分教师和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留在屯溪,成立徽州分校。1949年7月经屯溪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私立行知中学,郑郁予任校长。次年3月并入皖南区屯溪中学。
四是私立南京现代中学。该校1930年创办于南京。抗战开始初迁休宁五城,再迁休宁潜阜,后迁屯溪黎阳,一直保持初中规模。1949年8月经皖南行署批准并入皖南区屯溪中学。
皖南区屯溪中学成立之初,由于校舍困难,暂设高中部于高枧,初中部于黎阳邵氏宗祠。汪启恩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1949年招初中生158人,高中57人,当年毕业初中生160人、高中生60人,在校生542人,共有教职工51人。1950年3月高中部迁回屯溪黎阳,与初中部合校。
这所新兴学校,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如黎明的太阳一样,在徽州大地兴起,给徽州的教育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此话不假。我一进学校就感到这个学校很不寻常。书声朗朗,秩序井然,师资力量远非一般学校可比。就小小的数学组来说,老师有胡述五,东南大学的前身东南高师毕业,(我中学读的数学书就是他和黟县同乡余介石合编的《复兴中学教科书·数学》,抗战和解放初期通用),罗运楷中央大学,金德立同济大学,方荣邦武汉大学,黄澍浙江大学,就连程铨顺也读过复旦大学(抗战时在徽州)。像我这个安徽师范学院的牌子在这里就算不了什么了。教研组的书架上放了许多他们读过的大学教材,有的是英文原版。胡述五老师曾给我说过:“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同时能教1、2、3(教材作者的人数)的本领,即《范氏大代数》、《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和《葛、斯、龙三氏微积分》”,并把他教过的三本教材赠送给我,其中《葛、斯、龙三氏微积分》就是他本人和余介石合译的,抗战时非常困难,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差。不过,可以看出,解放前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个要求远远高于解放初期学苏联用的那一套高中教材。
关于现代中学,我略知一点。岳父罗会煌曾在该校任教,校址在潜阜,我爱人罗时梅当时才四五岁,照了一张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带学生到潜阜公社劳动,就住在这个学校里,是一个大地主的庄园,已破败不堪了。
关于行知中学,我想多说一点,不是想打出“陶行知是屯溪一中老校长”的牌子,而是想说明陶行知先生一直关心着家乡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安徽旅宁人士1904年在南京创办了安徽旅宁公学,蒯礼卿任校长。1912年更名为上江公学,后又恢复为安徽旅宁公学,因时局不定,时办时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安徽会馆和政府要员冯玉祥、许士英、张治中等的努力下,1923年南京安徽公学恢复,陶行知、姚文采被推选为正副校长。绩溪同乡、著名学者洪范五是校董,并报苏皖两省省长公署及教育厅立案。陶行知亲自写了《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他指出:“五四以后,安徽学潮屡起,学生不能安心肄业,纷纷投到南京求学的源源不绝。但南京学校格于种种限制,有志有才的学生不免向隅。安徽旅宁同乡会和旅宁同学会,看此情况,深表同情,就联合起来共谋上江公学之恢复……。所以,安徽公学的设立,是迫于一种不能自已的同情心。这是安徽旅宁的前一辈人对于后一辈的少年,发生了一种学问上的同情心,才有安徽公学的产生。”老一辈的爱心,在这里已表达得很清楚了。同时,陶先生还拟定了《南京安徽公学生生长程序》,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并定“实(原来是繁体字實)”字为校训,要求“德行要笃实,知识要富实,身体要健实”,通过学校的教学,希望“实至名归,实事求是”。正式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他所创办的众多学校中的第一所,也是他第一次正式任校长的学校。
新闻推荐
□ 汪红兴在溪流环绕的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有这样一位老太,年轻时有一段传奇经历,曾经替皖浙赣游击支队送过信、做过鞋、服侍伤员。2月26日,笔者特意上门前去拜访。在一幢简易的平...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