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
楹联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枝奇葩:是民间时一个瑰宝,理当拂拭历史灰尘,与时俱进,训:它发扬光大。据文学史专家论证,楹联始于五代,兴于盛唐。相传五代的孟昶之桃符,即是楹联最初的雏型,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徽州,今黄山市所属诸县(区),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在诸多名胜古迹之处,在古宅、祠堂之中,甚至在路边土地庙的门上,往往都有精彩、隽永的楹联,让人往往驻是留连。从这方面说,徽州是安徽省楹联聚集的“富矿”,蕴藏量相当大,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朱世良先生编辑、注释了《徽州楹联精粹》,我拜读再三,获益非浅,真是“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几许”!
——与山川同在,与胜迹辉映。人们常说“江山如画”,而有些精彩的传之久远的楹联,则是如画江山的明眸,也不妨说是点晴之笔。如:“枕黄山,梦徽州,贾子好儒,诚信徽商行天下;攀塔笔,濡水墨,练江澄碧,长庆诗赋颂太平”。黄山玉屏楼有一联,文曰:“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黄山文殊院的一联,也颇具气势,堪称伯仲:“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后两联的词语用得多好,既是写实,又透过“逼云霄”、“卧此中”等把眼前的景色诗化了,也美化了。
我每每在黄山游览中看到一些精彩的楹联,心中立刻跳出四个字:人杰地灵。
——知人论事,既求真务实,又文采飞扬;既高歌忠烈之士,又刺贪刺虐,嬉笑怒骂,各秉千秋。我记得有一副纪念宋代大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的一联,写得真是高明,活像太史公之文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为现代著名作曲家张曙(徽州人士)的挽联,可以说是对张曙之定评:“壮烈唱洪波,洞庭湖畔,扬子江头,唤起了三楚健儿,同奔前线;点滴遗冷水,八桂城中,七星崖下,痛飞尽满腔势血,誓报此仇”。
农村的裁缝师傅是个手工业个体劳动者,辛勤一生,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其门联云:“衣人德自暖,被世岁无寒。 ”刻画了裁缝的晶莹内心世界,这正如本书编者的点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昔时,休宁县城一家刻字店的门联,则又别开生面,幽默诙谐,而又得体,刻画了刻字店的职业特征:“操刀非动武,掌印不当官”。
——浓郁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许多楹联洋溢一派浩然之气。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激励斗志,砥砺前行,是具有伟大意义的。如:歌颂新四军英勇抗日:“铁流激荡山河动,水烟依稀门月明”;“涉水挽危局,再祝诸君努力;登高迎胜利,三呼万岁中华”。1941年,歙县西溪南的“同善会”主持召开了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大会,其挽联云:“为民族而成仁,视死如归,凭兹赤血丹心,屹若长城山岳:惟匹夫不夺志,临难弗苟,即此粉身碎骨,浩然正气峙乾坤”。据称,挽联的作者是前芜关中学的一位老师。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人民的心声,感受到民族的忠魂!
——一幅徽州风情画。有的刻画风土人情,民间的茶亭、宗族的祠堂,都有些绝妙的楹联:有喻物明理,抒发人生的感情;有发思古之幽情,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谆谆告诫族人。由于撰联人的历史环境、个人境遇,各不相同,因此,也就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了。
当代农民李宝椿题撰文昌阁联云:“槛外青莲污不染,竭前条柳节无亏”。还有:“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这里,青莲、柳条、翠竹、苍松,都赋予了人格化,让人从美学这个视角,观察、体验人生的哲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好:喻巧而理至。诚哉!
过去,农村大路边常有茶亭 (棚),出售价廉物美的大碗茶,很受行人青睐。现在蒸发了,代之以可口可乐、冰镇果汁之类。人们一说到茶亭,很快就联想到“沙家浜”里的“春来茶馆”。旧徽州府旁的—个茶亭,上有联云:“此地有修竹茂林,啜新茗一杯,恰似青风送过客:何处是程江梅水,认长亭十里,不须前路向征夫”。
徽州等许多祠堂、故居、宗庙,往往有许多楹联,引人深思,也凝聚一方人心。休宁瓯山金德英曾系乾隆年间状元,官至一品左都御史。他当年督办学政,选拔良吏,培育子弟,造福乡梓,做了许多有益工作。金府曾有一联:“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金老先生把人生感悟,赋予辩证的思考。在反腐肃贪的斗争中,有些的人倒在泥潭中,看看这些人所作所为,再看看金府的楹联,也不失为一个历史的明镜。
新闻推荐
□休宁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江建辉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是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有力抓...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