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任旭东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化和工业化“双轮驱动”战略,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11%,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2.5%和9%,三次产业结构为7.1∶58.5∶34.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年初提高了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02亿元,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亿元,增长15%。
(二)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和“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启动建设了莱芜电厂百万千瓦机组、莱钢升级改造、五矿重机、V6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全市在建过亿元大项目共394个,过10亿元项目71个,完成投资424亿元,已有155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市引进过亿元项目246个,过10亿元项目49个,完成招商引资2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在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强劲带动下,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0亿元,增长23.4%,增幅居全省第1位。
(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0亿元,增长13%。非钢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8%,比年初提高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6%,比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7%,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再获丰收,总产达34.17万吨,增长3.4%。省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69家,省以上示范社达到9家,16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标准化基地达到60万亩。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造林面积3.2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万亩。
(五)服务业逐步好转。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7亿元,同比增长9%,分别比一、二、三季度提高6个、2.2个、0.9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118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服务业税收23.06亿元,同比增长11.17%,比全部税收增幅高8.98个百分点。
(六)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推进“四城四区”建设,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06个,开工新农村建设项目243个。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开发区、农高区等重点园区的开发建设都取得新的进展。镇域经济实力增强,全年镇级财政收入增长29.9%,有7个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
(七)民生保障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450元、11000元,分别增长13%、15%。就业形势稳定,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均高于省规定水平。3771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4278户城乡困难家庭享受到房屋租购和修缮补贴。中小学校舍改造、儿童福利院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文体惠民工程稳步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平安莱芜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信访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为民办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莱芜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总的来看,2013年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既给莱芜市带来诸多困难挑战,也蕴含着较大发展机遇。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但国际环境危中有机,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将持续向好,为莱芜市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就莱芜市而言,一方面,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民生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给莱芜市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钢铁产业形势仍不乐观,企业成本不断增加,资金比较短缺,投资增长受到制约,出口难度加大等等,经济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不容低估。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振了全市人民跨越发展的信心。2012年“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的顺利推进,为2013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壮大经济实力,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下;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
四、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工作措施
(一)实施大项目推进带动战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加快大项目推进速度。按照“储备项目抓落地、续建项目抓推进、投产项目抓运营”的思路,全力促进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达效,确保全市新开工过亿元大项目200个以上,过10亿元大项目40个以上,竣工投产大项目100个以上,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过500亿元。二是全面提升大项目质量。加强对已竣工投产项目的跟踪管理,推动大项目取得大成效、大效益。突出抓好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非钢产业项目和创税能力强的项目。确保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大项目建设环境。继续实施领导干部包大项目、策划论证、调度核查、观摩评比、考核奖惩等行之有效的机制,确保项目建设“快”、投资“实”、进度“真”。全面落实大项目建设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等制约难题,确保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大力振兴工业经济,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强力推进大企业培植“613”工程,确保年内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0家,新增5家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骨干企业。全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二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实施钢铁产业提升工程,推进莱钢、泰钢、九羊等钢铁企业升级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发展质量,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产品。实施非钢产业倍增工程,重点扶持机械、能源、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力争非钢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以上。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四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严格目标责任,突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快节能改造和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打造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围绕打造五大示范工程,以“三辣”、食用菌、莱芜猪、林果等产业为重点,发展种养示范基地1.4万亩,建设温室大棚80座、莱芜猪繁育场20处、附属设施2.5万平方米,建设独具特色的莱芜现代农业示范区模式。二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建设GAP示范基地6万亩,新发展姜蒜标准化安全生产基地5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基地2万亩。新培植、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场(小区)10家,改造标准化生态养殖场(户)20家。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0家,新增加工能力4万吨。做好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新模式。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推进嘶马河、嬴汶河、辛庄河等河道治理项目,做好金水河水库、岭东水库前期工作。实施荒山绿化、山丘地绿化、平原绿化等工程,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
(四)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是积极发展旅游业。组织好山水旅游周、特色乡村游等活动,建设一批旅游精品项目,培育旅游骨干企业,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产业影响力,完成旅游收入40.1亿元,增长19%。二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莱芜市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市服务业的主体。积极发展金融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的信贷支持,银行新增贷款力争达到70亿元。抓好齐鲁钢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建立以钢铁物流为主的区域性仓储中心和集散中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规范服务标准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规范高效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下转B2版)
新闻推荐
用地紧缺,大项目往哪里安?市国土部门眼睛向内,着力挖潜———一年盘活2300亩“闲地”接近省政府分配给莱芜市一年的用地指标
本报讯(记者 柳尧杰)5月22日,记者在位于莱城工业区的五矿重机工业园看到,厂房林立,车间内机器在有序运转。工业园一位负责同志介绍,工业园总投资12亿元,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公司成为矿山机械行业的领...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