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在陈德忠老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去周纲老师的家里,为乐山市诗词学会的成立,登门邀请他出席开幕式。这个刚成立的诗词学会,也是在周纲任市作协主席期间,按文学门类划分出来的古典诗词小组,经由陈德忠老师组建为“凌云诗社”,并办了一份“凌云诗页”刊登诗友的诗词作品,不定期地开展诗词唱和活动。当各地诗友汇集到近百人规模,也为了在全市范围内促进诗词创作,继承传统文化而筹建成立了乐山市诗词学会,可以说市诗词学会的成立也是周纲老师领导下的作协里派生出来的一个文学组织。当德高望重的周纲老师在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从此以后,我便与周纲老师有了交往。
正如我的QQ名一样,我是一名文学的后来者,知道市作协办有一份文学刊物《沫水》,也就想将自己写的文字登上去,我将《沱江从这里流过》的手稿送去周纲老师家中,请他指导。三天后,周纲老师打来电话,叫我去他家里取文稿。他将文稿交给我说:“按照编辑刊发的要求,我在你文稿上作了一些批注,你自己回去再认真读一下。”这应是周纲老师给我这位学生的第一次作业批改,这文稿上有周纲老师的亲笔文字,至今保留在我的文档中,如今周钢老师离开了我们,他批改过的文稿成为我珍贵的纪念。
2015年6月,邹建明打来电话,约我去车子镇的一家民营养老机构作课题考察,并说有周纲老师和龙治平医生参加。周纲老师已是耄耋老人了,对这个项目调研也是高度关注,当邹建明为此事邀请他时,便慷然应允而来了。
当大家在茶座坐下后,马老师在介绍各位时,道出了今天聚会三老的渊源,这三个人,分别是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而周纲却始终自诩为一个诗人,并不看重文化人身份以外的附赘。而被礼赞为“铁三角”的三老,他们是诤诤的挚友。
他在《大渡河情思》里,让一条从大山流出的河流,承载着无尽的乡愁与饱满的情感,流出了乐山,流向了世界。铁道兵诗人的美誉,是周纲朴实情怀的写照,他是一位从东坡故里走进沫若乡关的诗人。《西天一柱》,铁道兵的命运,是这位铁道兵战士贴心的关怀;《苏轼九章》,是岁月凝炼成的华章,没有精心钻研,何来如此史实弥新的厚重。他的遽然离世,带走乐山文学的一面旗帜,留下执着照人的文学情怀。乐山文学爱好者无穷无尽的思念,好似千百条潺潺细流,汩汩流淌,因为您在大渡河上等着我们的到来。
周纲先生走了,音容笑貌宛然在目,让这浅浅的回忆载着深重的思念,以对文学的热诚来纪念他永生的灵魂吧!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近日,一封近千字的感谢信送到了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雷泽华手中。话语虽然朴实,但却饱含了患者一家诚挚的谢意。“闻癌色变,对于普通人而言,癌症就像判了死刑,是一场灾难。...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