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法律服务,让群众了解法律、增强法治意识,舒城县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成为全省法院系统唯一获此称号的基层法院——
■ 本报通讯员 陈胜 余梅本报记者 袁野
近年来,舒城县人民法院在践行群众路线、司法为民活动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4年受理案件 6477件,办结5772件,同比分别上升31.83%和28.38%。记者发现,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有着精彩的故事。
巡回法庭进村兼普法
近日,舒城县法院刑庭法官前往高峰乡,在万佛湖畔审理一起盗窃案件。刑庭负责人束克立说:“将巡回审判法庭搬到大老远的库区,就是希望有更多群众更好地了解法律,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下午3时,巡回法庭的旁听席上,坐满了村民。庭审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控辩双方激烈辩论,现场井然有序。 “我这辈子也没进过法庭,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判案。今天在家门口旁听,我学到不少法律知识,也算是长见识了。”庭审结束,村民张伟告诉记者。
组织巡回法庭进乡村,选择与农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件,以案析法、以案普法,是舒城县法院开展“阳光司法”、落实司法公开、司法为民举措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舒城县法院将巡回审判工作制度化,明确规定各业务庭每年巡回审判案件的比例及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件,就地立案、开庭、调解和宣判,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旁听。
同时,该院还开展法律进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和社区“五进”活动。县法院与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公民旁听庭审活动实施意见》,将旁听庭审常态化,定期组织群众参与,并把公开审案与法制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每次庭审结束,组织群众开展“观庭审、评案件、提建议”活动,让大家在评审中接受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乡村法官“四步”巧调解
陶浩是万佛湖法庭的审判员,也是一名“乡村法官”。最近,他到九井村走访,听说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常年患病,三个儿子相互推诿,不赡养老人,父亲正准备告上法庭。陶浩主动与镇派出所、司法所和村“两委”联系,做老人子女的思想工作,促成调解,妥善解除老人后顾之忧。
舒城县人民法院为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各乡镇聘请村民担任法院联络员。为使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县法院对每起案件优先启用联络员参与其中,发挥他们懂民风、知乡俗、易沟通的优势。
“我们在基层接触的大多数是农民,案子大多也是家长里短,久了百姓就叫我们为‘乡村法官\’,开始还不习惯,现在想想挺贴切的。 ”陶浩告诉记者。在万佛湖法庭工作已有30年的陶浩走遍了全镇的家家户户,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他建立调解关系网络,总结出一套调解工作方法和心得。“其实调解工作要借助四方面的力量,即法理、情理、群众和网络。 ”他认为,只要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告知村民相关法律知识,说明其中的是非对错及责任,一般的矛盾纠纷可以轻易化解,这就是“法理”。农民都讲人情世故、乡里乡情,如果法官能了然于胸,也就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到矛盾症结所在,这是“情理”。有了法理和情理,再做群众和亲友的思想工作,有了他们的好言规劝,就容易化解矛盾,并调解成功。
多年来,舒城县的乡村法官靠 “四步”调解法,解决了道道难题。法官们还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找准切入点和平衡点,促成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
庭审上网微博广覆盖
3月20日,舒城县法院对一起酒后驾驶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与往常不同,庭审现场设置了微博图文直播工作台,微博团队将庭审情况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发送到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即时互动,把更多不能到现场的公众“请”进微博中的“旁听席”。微博直播庭审引起舒城网友的热议和追捧,不少网友纷纷加入。
“为了教育群众,我们选择案件不仅法院做主,也广泛征求当地媒体和网民意见,让公众参与到微博直播中。 ”舒城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祝世俊说。案件类型选择上,除了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通常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社会关注度较高或舆论影响较大的案件。同时,注重案件的多样性,以利对公众进行普法和法治教育,宣传道德伦理和社会风尚。
微博直播庭审案件对群众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当天直播结束,许多会开车的网民表示,不仅自己要养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良好习惯,还要向家人和朋友宣传醉酒驾驶的危害性。
“庭审微博直播,不仅有助于大家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群众懂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采取过激行为,而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祝世俊表示,微博直播都是身边的典型案例,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增强了群众法治意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法律,自觉地遵守法律。
【记者手记】
法官下乡、司法调解、庭审上网,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法律不再遥远。舒城县人民法院把审判工作做到群众身边,这种接地气的做法值得学习。▲ 社区开展法制宣传。
本报通讯员 盛玉国 本报记者 袁野 摄
民事庭巡回审判。 本报记者 袁野 摄
新闻推荐
■ 方芳20年前,参加工作不久的舒城县张先生,将自己积攒的1万元借给同学赵先生做生意,赵先生承诺按当时银行利率付息。时间一年一年过去,赵先生迟迟未归还借款,爱面子的张先生不好意思催要。张先生...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