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患病首诊在社区,是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强基层、建机制”是安徽省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只有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扎堆大医院造成的看病贵、看病难,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听听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百姓的声音——
@独自遥远777:要想留住患者,关键是要他们享受便利。我们社区有位孙大爷,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胃病。最近,因为再次出现头晕、频繁呕吐、胸闷乏力等症状,他来到我们中心就诊。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建议孙大爷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明确诊治,但家属一听要去大医院就犹豫起来,主动要求回家服药,不再继续治疗。沟通之后,才知晓他们的顾虑,觉得大医院看病太难,家中经济条件也有限。但在得知我们社区已和上级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可免费联系到大医院就诊,不用挂号,病情稳定后还可及时转回社区康复治疗,经济负担能减轻不少的情况后,孙大爷和家人半信半疑地同意“试试看”。后来,他先在安医大二附院接受了一周住院治疗,然后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期间,之前的主治医师还不时进行电话指导。病愈出院后,孙大爷全家都很满意。
@平安是福:要得到患者认可,关键是要帮他们解决问题。前几天,我接诊一位老年患者。该患者之前因腹痛、腹泻在社区输液治疗7天,症状明显缓解。因为不放心又来我院咨询。经过询问,该患者腹痛的同时还伴有大便改变,据此我怀疑其有肠道占位性病变,便为其行结肠镜检查,结果确诊为结肠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距离近、还不用排队,就医方便,固然是居民首诊的第一选择。但上述事例显示,病人到社区就诊仍有漏诊的风险。所以,除了做到轻症、可确诊疾病的就地治疗,社区医生还要形成一个观念,当患者的症状可能是某种重大疾病时,应告诉患者可能的疾病种类,并建议其到上级医院确诊,以避免漏诊。既能提供便利,又能解决问题,唯有如此,社区首诊才可能良性循环。
@懒惰的farmer:首先要搬走“人才”路障。由于多年养成的就医习惯,不论大病、小病,居民都会首选到大医院看病。长此以往,很多社区居民都已经不太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其技术水平和医疗条件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些居民会认为在社区首诊会耽误病情。现阶段,在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一种恶性循环:医疗技术不高→群众信不过→就诊患者少→经济效益不好→吸引不了好医师→医疗技术不高。 “医疗技术不高”是上述恶性循环的根源性要素。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还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培养、培训,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体系和制度,低水平重复培训多,政府投入效果有待提高。
@春雨医生:不论是基层医改还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都明确提出“强基层、建机制”。毕竟,要想患者合理流动,硬卡是行不通的,只有满足患者“既能治好病又能少花钱”的愿望才行。要真正实现“强基层”,绝非加大投入这么简单。 “硬件易置、软件难求”,必须在加大资金支持、做好制度性保障的同时,优化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设计,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资源重心下沉,从而顺应分级医疗的医改总趋势。 (王慧慧)
新闻推荐
东段站房开建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