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刘挺张莹张效彬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因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的马鞍山经开区,也走过了2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阡陌纵横的村野乡田,到欣欣向荣的产业新城,20年改革创新,20年躬耕开发,20年高歌猛进,马鞍山经开区始终紧随时代前行的脚步,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进取的智慧、只争朝夕的干劲,书写下惊艳时光的发展传奇,绘就出无愧时代的不朽奇迹。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书写。是奋斗拼搏的园区干部职工,是执着梦想的企业家,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平凡百姓,作为经开区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他们真切感触着经开区和个人双重梦想融合成真的时代步伐;他们的故事,诠释着20年来经开区砥砺奋进的有力足音,更折射出20年来经开区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金山嘉苑居民高荣军:
生活越来越舒坦满满都是“获得感”
阅览室、活动室、娱乐室一应俱全,3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装修一新……这段时间,金山嘉苑业主委员会主任高荣军常常会来到即将投入运营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为正式运营做着最后的布置和准备。“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经开区投资近20万元在小区里新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春节前投入运营后,老年人又将多一个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去处!”
老有所乐,只是居民们美好生活的一处缩影。走进马鞍山经开区前进社区金山嘉苑安置小区,一栋栋时尚美观的居民楼错落有致,配套建设的绿化带、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广场上人们三五成群,聊天散步唠家常,惬意舒适,一股幸福安居的气息迎面而来。“现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居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作为土生土长的前进村人,高荣军对生活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
“在安置小区建设之前,这里就是一片荒郊田野,村民们多以种地、打工为生。”高荣军说,由于村子距离最近的205国道还有3公里远,每天骑车去市里上班,十分不方便。“一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就更难了。”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2010年,金山嘉苑安置小区正式破土动工。2013年,经过摇号选房,高荣军和老伴顺利迁入宽敞明亮的新居。“我们的房子有75平方米,刚搬进新家的那一天,甭提多高兴了。”
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近年来,随着马鞍山经开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不断释放的“民生红利”,正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收获着满满的“获得感”。用高荣军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开心事,是一桩连着一桩。”
“过去出行难,现在江东大道、湖东路都修通了,122路公交车去年开到了小区门口,经开区公交专线在小区也设有站点,再也不用为出行不便而烦恼了。”高荣军说。除了出行的改善,小区内还新建了菜市场、幼儿园,并引入了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使得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不断完善。为了方便群众就医,经开区还引入十七冶医院对银塘镇卫生院进行托管,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三级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此外,为了让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后能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开区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每年还走进小区开展两场专场招聘会,帮助被征地农民在经开区就近就业,让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在“家门口”端上新“饭碗”。
马鞍山经开区招商一局局长蔡丹:
和时间“赛跑”为发展奔忙
有一种工作,需要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用尽千思万虑、尝遍千辛万苦;有一种岗位,需要从业者细致、耐心,无微不至,提供“保姆式”服务……这就是被业内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招商工作。在马鞍山经开区,有一位年近半百,却依然奋战在招商一线的“老兵”。面对这份“难”,他时刻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奋力书写着“经开区招商人”的执着和热情。他就是马鞍山经开区招商一局局长蔡丹。
园区发展靠项目,项目关键在招商。招商引资的重要程度,直接决定了招商干部的“辛苦指数”。对蔡丹和同事们而言,忙碌早已是工作常态,“商场如战场,看不见竞争对手的招商引资战场,更是惊心动魄,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工作效率快人一拍,才能在招商引资中抢占先机。”蔡丹说,要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腿脚勤是关键。从事招商工作多年来,出差是家常便饭。最忙时,平均每周都要出差一次,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跑。“可以说,不是在招商,就是在招商的路上。”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必须苦练内功,做足知识储备,成为行业领域里的“专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招商引资已经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很多时候,面对一个线索,首先是算好几笔账:经济账、社会效益账、生态环境账。既要兼顾当下又要考虑长远,既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又要看产业发展前景。”蔡丹说,这就要求招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对产业有深入研究,成为行业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同时,随着招商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很多创投项目要展开跟踪,这就要求招商人员不断丰富知识面,金融、环保、规划等领域知识都要有所掌握。“只有做‘内行人’,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才能在招商活动中赢得主动权。”
对于蔡丹和同事们来说,把项目“招进来”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项目高质量落地,更考验着招商人员的责任心。“对于客商来说,因为交道打得多,很多时候还会习惯性地找我们帮忙。”蔡丹说,从落户到投产,只要企业遇到困难,他都会亲自帮忙协调,自己不能协调解决的,也会带着企业主找到相关部门,用真诚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从1999年调入马鞍山经开区,在经济领域特别是招商一线工作多年,蔡丹参与见证了经开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也深切感受着招商引资质量和层次的不断提升。“最开始就是拎着包‘追着项目跑’。”蔡丹说,后来,随着经开区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招商引资也由“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由“全面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现在主要是围绕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实力。
园区发展,没有休止符;招商引资,永远在路上。蔡丹说,虽然招商引资工作很忙碌,但每当他看到一群群客商前来考察、一个个项目顺利签约、一栋栋厂房如期建成、一家家企业成功投产,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也正是这种成就感,始终激励着蔡丹和同事们奋战在招商一线,无怨无悔、负重前行,为经开区经济发展默默贡献着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经开区也因为这群人的奉献而迸发出更加铿锵的活力,在迈向“千亿级”产业园区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精彩。
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
矢志创新,为“美丽中国”贡献“华骐力量”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骐环保”)近两年的发展状况,“迅猛”一词绝不为过:2017年,营业收入3.56亿元;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6亿元;2019年订单已达9亿多元,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定局……
不断上扬的业绩曲线背后,究竟是何种力量始终推动着企业快速成长?“公司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创新中前行的。可以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华骐环保的今天。”从一家校办企业发展到拥有国内一流的水环境治理核心技术的专业型环保公司,董事长王健对“创新”二字的体会尤为深刻。
成立于2002年的华骐环保,原是安工大的一家校办企业。创业伊始,企业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成功研发出用于污水处理的球型轻质多孔生物滤料。“该生物滤料以粉煤灰、炼钢赤泥等为主要原料,通过‘以污治污’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王健说,该产品问世后,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更成功替代了国外同类产品。
以球型轻质多孔生物滤料为开端,16年来,华骐环保在创新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通过原创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华骐环保不仅掌握了曝气生物滤池核心技术,还开发出用于乡镇污水处理的“魔方舟、魔方格、魔方磁、魔方尊”系列产品,拥有包括15项发明专利在内的56项专利授权,产品、技术广泛运用于河道、工业点源等污水治理,其中农村污水处理、市政污水提标改造跨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国内最早完成转型升级的“环境4S综合服务商”。
作为马鞍山经开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代表,华骐环保的快速成长,靠的是自身不懈努力,更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6年入驻马鞍山经开区以来,园区始终‘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助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王健说,从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研发项目到帮助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再到争取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公租房稳定员工队伍,“十余年来,园区始终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我们没有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发展中。”
“由于我们的‘魔方舟’等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亟须扩大产能。经开区正在积极协调,帮助我们租赁厂房。”王健说,此外,经开区还计划于明年新建环保产业孵化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环保产业孵化器的建设,将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化、高质量发展,我们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愈发受到重视,中国的环保产业正迎来光明的未来。”王健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创新成果研发转化,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主攻城市污水处理的同时,全面进军村镇污水处理领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华骐环保的智慧与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余萍)12月28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从辉主持召开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正平...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