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李白是绵阳百姓的骄傲,8月15日,记者徜徉在江油青莲古镇,只见当地老百姓有的在绣李白,有的在读手抄本李白诗,有的在写李白,让人触摸到了李白古风诗韵依然在此生生不息地跳动……
名贤古街读李白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了江油市青莲古镇名贤街,穿过一座二进四合院,来到李白衣冠冢前,曾在镇政府工作、今年57岁的赖协安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都有人来此祭奠李白,前不久中国诗歌节在绵阳举办时,也有很多人走进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名贤祠里,感受李白诗魂。
在地震后原址重建的陕西会馆里,从射洪县来此随女儿定居的陈大爷正在读手抄本的李白诗书。赖协安说,青莲曾是水码头,李白就是从这里乘船出川。各地的物资、商人也从这码头经过,会馆应运而生。在地震后原址重建的陕西会馆里,时常能听到人们在那儿的戏台上诵读李白名诗《将近酒》等。
陇西院前写李白
随后,记者来到陇西院前广场的“李百诗亭”,案几前,一名男子挥毫泼墨,在宣纸上写出“李白”两个行草大字。他,就是8年前追寻李白诗魂,从东北来此,以亭为家的李百。
李百原名李洪斌,今年54岁,在黑龙江省青冈县农村长大,曾当过兵,做过销售经理。2006年初,他迷上了李白的诗篇,改名李百,不顾家人反对,来到青莲镇。在当地政府免费给他提供的6平方米宽的“李百诗亭”里,李百在此写“李白”、唱“李白”。太白碑林管理员杨永洪写诗来形容李百:“丹心照月志如天,淡对红妆亲半边。七尺男儿今安在,投身世界李大千。”“诗人,不单是要能创作出优秀诗作,更要用感恩的心,承担起社会责任。”李百这样说,也这样做,从2009年起,他每月坚持从出售诗词、字画的微薄收入中挤出1000元钱,捐建一口“母亲水窖”。到今年8月,他已出资5.1万元,建了51口“母亲水窖”。
粉竹楼里绣李白
在绵江快速通道旁的“粉竹楼”里,几名绣娘正飞针绣李白。其中的绣娘石冬梅今年25岁,是青莲镇邀月村人,2013年起,她经过培训后,成为粉竹楼里的绣娘之一,到如今,她已绣出20多幅“李白诗意”蜀绣作品。
江油坤朋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朱裕说,李白诗意蜀绣项目于2012年年底落户青莲,特邀请蜀绣技师集中培训当地100多位留守妇女、返乡人员和失地农民。既弘扬了李白文化,又让当地妇女可以在家刺绣挣钱。
(本报记者 田明霞)
新闻推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教师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教给学生”,而不是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