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文宇
推进“平安绵阳”建设对市民而言,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民生工程,在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对平安绵阳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A关注重点领域
预防群体性事件
谭方文委员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群体性事件带来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在金融行业,现在,一些“投资”“理财”“贷款”等公司打着幌子进行“非法集资”,最后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在对待这一点上,政府应该加大管控力度,宁可“紧”一点,切忌放松,不能做“摸着石头过河”的事,严格按法律办事。
赵顺杰委员表示,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等职能部门应该多派民警到流动人口密集地、街道社区等走一走,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社区干部对自己辖区内的人员信息及时掌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将一些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B群防群治
遏制大事故发生
莫正豪委员指出,近来年,国家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加大,但是,在一些重大节日如春节、元旦、国庆时警力有限,导致部分驾驶员心存侥幸,触碰“高压线”。他建议,交警部门还要继续在饭店、酒吧等娱乐场所加大宣传力度,并让这些场所的负责人主动对消费者进行告知。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支持“代驾”行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或者牵头成立代驾公司。
裴邦利委员指出,面对新的经济常态,一些影响面较广的诸如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等较为突出。除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外,政府部门应该牵头多进行宣传教育,社区、学校、厂矿企业等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市民的认知能力,群防群治,避免上当受骗。
C多措并举
让法律深入人心
高艳辉委员说,在新的一年,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农村群众更要传递“依法办事”的观念,同时,执法人员在办理案件时还要主动担任“宣传员”角色,在对“闹访”事件进行处理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定要教育当事人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刘伟委员认为,法律的普及任重道远,首先要有机制的支撑,搭建起良好的法制平台,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走基层等形成常态,其次要让法律进工厂、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成为主流,经常性地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同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调动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执法的同时对受众进行法律宣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谢艳去年12月召开的全市文化发展大会提出“乘势而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早日建成中国西部文化强市”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市政...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