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干群关系脱节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7月6日,内江市隆昌县桂花井乡高洞桥社区居民周淑友正在自家新房悠闲纳凉。
现年47岁的周淑友算得上是桂花井的“老人”了,他见证了该乡日新月异的变化:3年多前还没有一条像样街道,而现在已经建起3条街道。周淑友也亲历了这样的变迁:一年前,作为党员的周淑友在征地拆迁中,和其他村民一道从村民“变身”为场镇居民。
尽管像其他地方一样,桂花井乡也正经历着迅猛的城镇化进程,但却没有发生过上访。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的周淑友将之“归功”于该乡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上。
□本报记者 张明海
保证群众全程参与 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
只有1.9万人的桂花井乡,是距离隆昌县城30多公里的偏远小乡镇。
然而,这里的情况却并不简单:一方面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场镇建设、乡村道路等长期滞后;另一方面,因历史的原因,这里还有个主要生产化肥的工业园区,征地拆迁、防污治污的压力非常大。
要改变落后面貌,征地拆迁问题不可避免。如何化解矛盾?“桂花井乡在实现法定经济补偿的基础上,吸纳群众全程参与建设并最大程度上求得群众理解,因此在这些年的征地拆迁中,没有发生过大的纠纷。”桂花井乡党委书记张标说。
因为场镇发展需要和工业园区同步扩张,高洞桥社区区委委员周淑友等八九户村民面临征地拆迁。村民周淑兴以补偿过低为由挡在推土机前,被同是拆迁户的周淑友解释政策后成功说服。“住上了新房,又有了场镇可以卖菜,周淑兴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只要工作做到家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周淑友说。
而另一个精细化到“底”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点:2009年桂花井乡开启第一条通村道路建设,招标大会不仅全体村民全程参与监督,同时乡里还给每家每户发了一张明白卡,卡上不仅写了道路建设的相关标准,连一包水泥应配多少砂石都写得清清楚楚。“为配套国家资金群众每人自筹了1000多元,这对农村居民来说,是很大的投入了,我们必须让每一分钱花的明明白白。”
4年过去,桂花井乡不仅完成村通公路建设,90%以上的村民小组也实现了通水泥路,完成速度和通达率在内江居于前列,至今未出现一处路面破损。
“组团式”下沉到户 主动介入群众身边事
2011年,为推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桂花井乡开始进行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实践:即将全乡划分为一个个网格和乡、村、村民小组三个网格级别,使网格成为政府服务和管理的基层单位,力图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干部群众的零距离对接。“不主动对接群众,不主动介入群众身边事,就会造成干群关系脱节。”张标说。
要开展网格化的管理服务,但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桂花井乡人口相对偏少,干部职工更少,总共不到30人。在这过程中,“组团式”服务体现优势——通过发挥企业党员、教师党员和普通党员的积极性,桂花井实现了每个第三级网格上(村民小组一级)建立一个服务团队,每个团队4—10人。
“糖边村6组,户主江相容,疾病,贫困,土木结构房屋,留守,电话……”在桂花井乡的网格化服务住户台账中,全乡每个居民的详细情况被一一登记造册,并定人定点帮扶。
而乡村道路建起来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囿于出行不便,村民们不得不搭乘乡间非法运营的三轮车、面包车出行,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桂花井乡又开始了新的精细化服务——今年该乡将开创内江首个乡镇开通村通公交车的历史。“今年我们将结束只有招呼站没有客运站的历史,同时还通过与运输公司合作将实现年底之前开通村通公交车,让每条环线上都有3辆客运中巴方便群众出行。”桂花井乡交通办公室负责人刘国华表示。
新闻推荐
距离2012年12月21日已不到一周……“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距离2012年12月21日不到一周的时间了,这个谣传中玛雅人预言的...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