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邓婉蕾 文/图
新起点,新征程。2013年,内江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列为全省“51025”500亿元重点产业园区的机遇,积极推动扩区调位、提档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6亿元,同比增长43.5%,占目标任务的121.1%。新增承载面积1.2平方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20%。完成项目投资46.4亿元,同比增长40.6%,占目标任务的122.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8.5亿元,同比增长20.5%,占目标任务的106.6%。各项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11个。其中,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2个,1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引进项目中,外资企业4个,国内500强企业2个,央企1个。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的背后却彰显了2013年以来内江经开区的变化和人们的感受:园区面貌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品位日益提高,百姓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招商引资 增添活力之势
招商引资是内江经开区永恒的主题,是第一生命线工程。2013年,内江经开区全力打好“项目突破年”攻坚战,全年确定各类建设项目48个,总投资293.5亿元,其中纳入市上考核的重点项目达25个(省级重点项目6个),无论是项目个数、规模、投资额均创近年新高,呈现出大项目好项目多、投资额大、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局面。
活力无限的内江经开区凭借“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创业福地”的价值与魅力,吸引着各地客商将投资目光聚集于此。
内江经开区去年新签约项目11个,投资总额89.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内江四海设备制造产业园和苏宁川南地区管理部及配送中心项目的签约,打响了园区2013年招大引强的“开门炮”。
四海设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36亿元,项目建设用地25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 1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全面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年实现税收5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人员900人,将成为内江市设备制造工业的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苏宁川南地区管理部及配送中心项目拟投资3亿元,占地约150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内江地区每年约30亿元的年商品销售配送能力;投产三年后,每年实现税收不低于1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
此外,在2013年全省招商引资“三大活动”上也是成效显著:除香港熠辉集团总投资20亿元建“高新电子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香港龙芯总投资11亿元建“西南液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两个项目外,总投资5亿元的上海赛能国际投资梓橦宫药业GMP达标生产线项目成功签约。特别是华润啤酒、天津浩物、汇源钢构、三龙电子等14个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将极大地提高内江经开区发展质量和水平。
如今,众多企业纷至沓来,项目建设遍地开花,资金“活水”奔涌而至,处处涌现出开放、开发,创业、兴业的热潮。
内外兼修 促进发展环境上台阶
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企业的做大做强、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都离不开内江经开区狠抓良好环境的打造。
2013年,内江经开区着力强化规划、用地、资金、机制等保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内江经开区发展的重要瓶颈。2013年,内江经开区积极应对金融形势的波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协调,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17.65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建设资金需求。
加大土地报征力度,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打好征地拆迁拆违攻坚战。全年拆迁房屋1745户、27.3万平方米,拨付拆迁资金2.9亿元。全面完成了华润啤酒、汇源钢构、天津浩物、富晟机械、梓橦宫药业等23个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为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
为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体制机制不畅的难题,在学习周边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6月完成了乡镇(街道)移交工作;7月按新体制运行,进一步激发了内江经开区发展活力。
为台商在内江经开区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建设“台味”更浓、各方面更好的台商投资区。2013年9月14日,内江台商工业园成功挂牌,成为了全省第二个台商工业园。
为进一步加快内江台商工业园的发展,凸显后发优势,内江经开区协调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财政奖励、收费减免、厂房租赁等方面,给予入驻园区的企业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扶持。
近年来,内江经开区成为备受台商关注的投资热土。目前,全区已有巨腾国际、柏腾电子、大地涂料等台资企业入驻。预计到2017年,内江台商工业园入驻企业将达到100户,产值达500亿元,创利税50亿元。该园将成为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产业为主导,技术研发、教育培训、商住等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园。
为扶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健康发展,内江经开区探索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
2013年11月12日,有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的内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授牌暨签约仪式在内江经开区举行。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整体工作推进形势喜人。2013年入孵企业6户以上;今年,力争成功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以上,建成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发展示范区。
针对今年重点项目多、工作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所有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都落实到了领导、部门人员头上,确保了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加强督查督办,随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对46个重点项目尤其是滞后的项目,实行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严格奖惩,紧盯不放、狠查不放、督办不放,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不论是硬件,还是软环境,一个良好投资环境正在内江经开区逐步形成。
产城一体 构筑发展优势
为了让工业园向一座城市“华丽转身”,内江经开区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功能区、产城一体示范区目标,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2013年以来,内江经开区以产城一体为突破,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了总长17.5公里的汉阳路等13条道路建设。目前,汉阳路北延线Ⅱ段、汉晨路南延线、汉祥路、安吉街、汉兴路建成,汉渝大道Ⅰ、Ⅲ段等道路正加紧建设。13条道路全部竣工后,“四横两纵”骨干路网体系将全面构建,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步完善。
商贸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利用标准厂房闲置门面引进品牌汽车4S店8个;成功引进第一个总部型企业四川汇富公司;家居商贸城、川南汽贸城、天津浩物CBD中央商务区、苏宁集团物流基地等项目成功入驻;多家金融保险机构拟入驻内江经开区,农村信用社已正式营业。
现代服务业在这片土地异军突起。
房地产开发项目快速推进,春天公园城、甜城印象等诸多房地产业蓬勃兴起,不仅让园区土地利用价值充分体现,还营造出生机勃勃的人气和商气,有了城市的味道。
穿行于内江经开区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和错落有致的绿化带中,让人感受到了内江经开区不仅是工业园区,更是生态园区。
2013年,内江经开区投入1000万元,实施绿化1.3万平方米。汉渝大道、汉阳路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也即将完成。
民生为本 打造幸福新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在内江经开区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理念体现得尤为充分。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使内江经开区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2013年,内江经开区民生工程的受益对象辐射到了方方面面: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参保5002人、医疗参保13488人;城乡居民社会参保16928人;发放低保金311万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达到100%,新建配套廉租房1104套。2013年开工72.6万平方米,总投资18.3亿元。目前已竣工36.6万平方米,在建4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2亿元。无论是开工面积、竣工面积,还是资金投入,都创历史之最。
安居才能乐业。内江经开区将旧城改造作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切入点,投入586万元完成铁站街、黄家湾社区、内棉路、马槽堰、长河堰等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完成壕子口农贸市场改造和二期还房农贸市场主体工程。
如今,内江经开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在一天天的改变,幸福指数也在日益攀升。
目前,内江经开区不仅成为了创业的乐园,也成为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在新的一年里,内江经开区将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起点、新的目标,努力把内江经开区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区。
新闻推荐
部分市民和摊贩对“禁售禁燃令”置若罔闻——春节期间,“孔明灯”仍飘飞夜空
1月29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销售燃放孔明灯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对孔明灯实行“禁售禁燃”。但春节期间,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大洲广场一带销售和燃放孔明灯的现象仍比较严重。一到夜晚,一...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