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攀枝花市调研时要求,攀枝花要在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全程全域全面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们围绕新村建设的焦点问题,展开了“脑力激荡”。
焦点一:新村怎么建?
白治民(市政协委员):一是突出整体协调性。空间上,按照“新村围绕产业建,基础围绕新村配,服务围绕农民搞”布局。功能上,体现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注重功能配套完善,实现经济、美观、舒适。时间上,坚持先易后难,有先有后,有主有次,量力而行,渐次展开,稳步推进。组合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选择新建、扩建、改建、风貌塑造等具体建设形式和组合方式。二是突出生态多样性。不搞“一风吹”式的大拆大建。结合“冬季阳光康养”主题,因地制宜,因势布局造型。尊重农民意愿,着力创新创造,避免千篇一律,简单复制再现。三是突出区域文化性。围绕倡导和体现乡风文明,把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规划设计,体现区域文化个性。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文体设施及相关队伍的作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新的文化期待和需求。四是突出有机联动性。要素配置方面,应配套规划建设水、电、路、厕、沼气、绿化、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生态设施。参与主体方面,应明确政府、企业、业主、农户、社会职责,构建联动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建设模式方面,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灵活选择统建、自建等模式,不搞“一刀切”。
焦点二:钱从哪里来?
朱革(市人大代表):如果说“人口红利”造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下一步的发展可能需要充分利用“土地红利”。攀枝花应在充分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土地融资新模式。首先,以产业发展带动观念转变。政府资金重点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坚持“在特色上做文章,优质上下功夫,高效上找出路”,以市场需求和效益为目标,切实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相结合,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资源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观念。其次,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及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投资,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巩固提升攀枝花农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的成果,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此外,充分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
焦点三:如何发展农业?
钱秀英(市人大代表):首先,要提升农业经济功能,在抓好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强,把地方性特色产品做精。其次,要大力挖掘农业解决就业的社会功能,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着力培育深加工企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再次,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维护生态平衡、推动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最后,要结合攀枝花地形地貌、气候等资源,大力开发农业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的服务功能,立足地方特色、注重文化打造,把发展观光、康养、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新闻推荐
未来五年,攀枝花市将力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攀枝花市住房保障工作如何实现改善民生新突破?这个让广大群众充满期待的问题,也是参加市“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以租代售成主...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