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花凉亭水库管理局采访,远眺水库大坝,横卧东西,雄伟壮观。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经除险加固修砌一新的大坝显得非常安宁而平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沉浸在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中,细细品味着曾经经历的风霜雪雨和酸甜苦辣。
在局老年活动中心里,我们见到了正在下象棋的周衍奎老人。尽管他已是75岁高龄,但身板高大而硬朗,精神矍铄。待了解我们来访的目的后,老人家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很快,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述说了50多年前花凉亭水库大坝建设过程中壮阔的劳动场面和可歌可泣的点点滴滴。
1958年9月, 22岁的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毕业生周衍奎到当时的安徽省建筑厅报到后,立马被分到由省水利厅和治淮委员会联合组建的花凉亭工程局,担任工程建设总调度工作。“每天3万多人的施工任务和分工,所有的施工设备和物资等都要作出详细安排。”周衍奎说,“因为工程开工正处于‘大跃进\’期间,所以大坝建设按照‘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案抢抓进行。”
由于施工机械设备较少,建设所需砂石和粘土全靠人力用手推独轮车,从老城北门沙滩、东山头、李杜、罗溪等地运回。每条车道有20多米宽,能供20部独轮车并排前行,在全长几公里的运输道路上,人流车流不断,劳动号子震天响。“砂石回填大坝后,只得用木夯夯实,而且要边夯实边洒水,那样才更结实。”周衍奎说,“当时没有洒水工具,就用脸盆端,甚至动员干部、工人们的家属齐上阵,锅碗瓢盆都派上了用场。”
当时施工无论是条件还是环境,都非常艰苦。据周衍奎介绍,大坝施工实行“两班倒”,每天24小时都有1万多人在工地上紧张施工。到了1960年,大批的施工机械设备都运来了,施工才转入正常化。随着大坝的不断升高,砂石、粘土只能靠皮带输送机来传送。在安装粘土输运机时,所有技术人员三天三夜没下火线。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技术人员每夜都要上坝巡视,还要对白天的工程进行测量,一晚下来,头上满是冰碴子,咔咔作响,稀饭吃了一半,人累得都睡着了。
后来,由于部分劳力被调配到江南修建泥湾水库,大坝工地上掀起了技术革新高潮。专业技术人员与懂技术的建筑工人联手创制了木质皮带机、采砂船、斗车,小货车等土机械,源源不断地将砂石、粘土输送到大坝上。根据测量数据,日填方首次突破“万方关”。第二年,工地又上马联动生产线,采用接力传送的方式,将采砂船所采的砂直接经过皮带机传送到大坝上,从而节省了劳力和时间。碾压砂石、粘土所使用的工具也更换为“斯大林80号”履带式拖拉机和双联羊角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国家经济特别困难,还没完工的花凉亭水库大坝不得不暂时下马,转入缓建阶段,至此,大坝新墙已填至78米高,共投入资金3940万元。”周衍奎不无感伤地说,“直到1970年,省革委会才批准大坝建设工程复工,来自太、宿、望、怀、潜5县的民工成为主力军,到1976年土建才基本结束……”
作为花凉亭水库大坝建设的亲历者,这位来自砀山县的老人对这段波澜壮阔而又艰苦卓绝的历史刻骨铭心。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周衍奎始终强调他只是千万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他所述说的并不及大坝建设史之冰山一角。(本报记者 陈开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王叶华)记者昨日从省交通控股集团获悉,10月28日,全长39.5公里的济(南)祁(门)高速砀山段通过交工验收,今年年内,济祁高速砀山段将正式通车。 &nbs...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