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在百丽宿州公司参观鞋展厅。
鸿星尔克成衣生产车间。
福建客商参观鸿星尔克制鞋流水线。
福建客商在百丽宿州公司制鞋车间参观。
今年以来,鞋城管委会切实加大项目及企业运行情况调度,全力推进“3111工程”建设进度,一季度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35%;落实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完成约8.4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开门红”。
近年来,百丽、康奈、东艺、鸿星尔克、新濠畔、泰马、鑫国龙等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宿州制鞋产业城。2011年制鞋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就业9000人;2013年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5.13亿元,吸纳就业约2万人。截止2013年底,已签订正式入区项目97个(其中整鞋项目25家),协议引资317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5家,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8家。这一组组数字彰显了鞋城的发展,也在催人奋进。
四大战略明确发展路径
目标已定,为给鞋城插上腾飞的翅膀,鞋城确立了四大战略,发挥资源、环境、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引导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全面推进产业城建设。
产业聚集战略。产业集群发展既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有助于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建设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城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坚持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发展,在加快鞋业加工制造中心建设的同时,不断促进各种要素向制鞋产业聚集。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横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高、中端产品兼备,品牌、代工兼有,内销、外销市场并重的发展格局,形成产业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和低成本恶性竞争倾向,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以制鞋项目建设为中心,拉长产业链条,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高、中、低档产品共生,拥有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梯队,并且形成以少数大企业构成区域集聚的主体,多数中小企业依靠大企业辐射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竞争态势。
大项目带动战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产业发展高度,影响产业发展规模。在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迅速聚集产业发展规模。坚持优先引进实力强、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入驻,实现了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批企业、集聚一个产业的良好效应。在中国皮鞋市场上,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少数大品牌企业占据全国市场、部分中型企业占据区域性市场、大批小企业为补充的竞争格局,其中百丽、鸿星尔克、野力、康奈等大型鞋企的成鞋产品覆盖全国。因此,瞄准目标,鞋城将进一步实施精准招商,切实做到招大引强、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批企业。
“四化”同步战略。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城建设要与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相协调。通过产业城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提高宿州市工业聚集水平;搭建制鞋业ASP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集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充分发挥城镇为产业城服务的功能,利用城镇的配套基础设施,发挥城镇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的作用,招商引资,吸引高科技人才、促进产业城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宿州制鞋产业城中心商务区将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鞋业商贸物流基地,除目前已签约在建的总投资32亿元的富通广场、总投资5亿元的新濠畔鞋材市场、总投资7亿元的卓耕广场外,下一步着力打造占地面积650亩的中国鞋街项目,主要建设鞋文化博物馆、会展中心、大型展示及零售专卖场等,突出本地生产的鞋类产品,鞋街将集中国内一线品牌成鞋销售、鞋材配套、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为一体,逐步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展示中心。
多元化提升战略。园区除了发展第一二产业外,还将适时开发休闲度假、农业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拉动都市休闲综合服务及生态旅游,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继而反哺农业生产,形成开放和良性循环发展,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产业一体化、农民专业化、农村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选择园区产业、优先园区产业布局,严格按照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建设工业项目,走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园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的。要完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医疗、养老、就业、教育等配套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把现代制鞋产业城打造成为产业新区、人居新城。
新的目标 新的征程
为加速推进“3111工程”建设,鞋城与中国轻工业联合总会、中国皮革协会等合作共建单位,合作开展鞋城主导产业规划编制,并初步确立了鞋城的发展目标。2012-2030年,宿州制鞋产业链条建设将通过三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产业链成长发展阶段(2012-2016年)。结合宿州现代制鞋产业优势,找准市场定位,以制鞋行业结构调整、重组为契机,加快制鞋业的升级改造,扩大制鞋业规模,化解瓶颈制约,贯通产业链条。2016年,鞋城建成区达10平方公里,实现工贸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第二阶段:产业链加速发展阶段(2017-2021年)。逐步建立制鞋业上下游产业链关联度的紧密联系,在特色产业——制鞋业支撑和辐射带动下,发挥商贸优势,吸引鞋材辅料、鞋机、五金配件等上下游企业快速进入,在宿州及周边地区形成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的稳定而强大的产业集合体。鞋城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第三阶段:产业链提升发展阶段(2022-2030年)。依靠产业链条推动企业聚集和企业间的配套联合,形成制鞋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制鞋业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背景资料:
1 国内鞋业发展现状
我国制鞋行业经过产业调整和大洗牌之后,产业布局已显日趋合理。从目前我国制鞋行业数据来看,广东、福建晋江、浙江温州以及西部成都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制鞋产业的主要四大集群地。
广东制鞋业在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莞是广东制鞋业的基地,集中制鞋企业1150家,年生产量6亿多双。世界上65%左右的高档鞋或名鞋都出自东莞,光运动鞋就占据了世界运动鞋产量的1/4,全球每4亿双运动鞋就有1亿双是东莞生产的。因此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东莞鞋业遭遇洗牌阵痛。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使制鞋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抉择。
说到温州,制鞋是温州的传统行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据初步调查,目前温州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企业2500多家,近40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10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但温州鞋业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严重不足、人才奇缺、企业外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重要生产基地,福建省晋江市现有鞋类生产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38万人,年产鞋9.5亿双,运动鞋和旅游鞋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日产各类男女时装皮鞋、靴、户外休闲鞋、运动鞋、各类童鞋和传统绣花鞋等鞋类近百万双,占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生产量近1/5,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亚洲及中东地区。同时,晋江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人才匮乏、模仿过多、竞争力低等因素的困扰。
而对于西部鞋业来说,成都和重庆璧山是西部鞋业两大生产基地。成都,中国女鞋之都。目前,成都已形成由近4000家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产品年销售收入逾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0亿美元,约占80%。重庆璧山西部鞋都工业园是由璧山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奥康集团为整合西部鞋业资源,提高制鞋档次,形成产业集群,增强鞋业整体竞争力而规划建设的,是一个集鞋业生产、鞋材交易、成品贸易、物流储运、质量检测、资讯信息、人才培训、研发设计、商住配套为一体的现代鞋业工业城。随着“东鞋西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西部鞋业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但西部经济基础薄弱,鞋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着西部鞋业的发展。
2 国内制鞋基地发展方向
在金融危机的侵入下,中国各个制鞋基地都发生着一些内部的深刻变化。制鞋基地在全国市场的出击也变得轻重不同,策略各异。不管是制鞋产业内部的变革,还是政府出面推动产业向前发展,当下制鞋基地所做的调整与布局将在未来市场份额中见到分晓。
加快推进“携手工程”。引导东南部沿海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向中西部、东北部梯度转移,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资源,提高生产水平,扩大营销网络,带动行业发展。积极倡导:在转移中实现转型,在转型中推进转移,努力实现中国制鞋产业转移与转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市场机制环境下,产业政策引导,当地政府主导,实行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转移中的企业规模大、起点高,通过转移实现调整结构、置换产能,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装备。
突显东中西部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相生共融,实现共赢。
更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明确转移发展的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皮革产业,构筑和谐劳动关系,强化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要坚决避免三个过度扩张:一是园区建设规模不要过度扩张。二是市场建设规模不要过度扩张。三是生产能力不要过度扩张。
文 本报记者 夏现法 图 本报记者 武正润 马峰
新闻推荐
“感谢法院对我的特殊照顾,让我见了老母亲最后一面!”高某某泣不成声,不住地向宿州中院的法官致谢。4月10日下午,该院刑二庭的法官从宿州市看守所提押了上诉人高某某后,法警...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