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马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三匹马雕塑落户园区
徽派风格的东城新村
宿马新城远眺
(上接第一版)马钢和宿马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宿马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这个可容纳10个以上中小机械加工企业的机械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刘健告诉记者,签约入驻企业已经爆满,春节后即可投产。
宿马园区三期安置房也是“市场撬动性”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数栋房屋已经封顶。而在位于闵子路与当涂路交叉口的一期安置房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两个项目的投资者宿马中冶公司,是由宿马投资公司与十七冶共同投资的企业。
“园区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坚持用市场的思维来研究工作、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能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的坚决不用行政的办法来解决,事情可以由企业来做的坚决不要政府来做。”宿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启荣说。宿州马鞍山投资有限公司的组建,本身就是“变资金为资本”的市场化创新。公司是由安徽省担保集团、马鞍山江东控股集团、宿州城投集团三家公司于2012年6月26日发起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收入来源有四部分,分别是土地出让收入、经营性收入、财政收入补贴和上级补助资金。截至2015年12月份,公司总资产达82.2亿元,净资产达52亿元。
“投资公司巧用市场之手撬动大投资。”宿州马鞍山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林介绍说,园区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园区快速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一是做强园区投融资平台。创建“1+N”运营模式,以宿马投资公司为平台,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成立实体公司,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发展,先后筹建了宿州市黄池食品销售公司、安徽长宿数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宿马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园区投融资平台。二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针对宿州当地银行机构少、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园区召开专场银企对接会,组织省、市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着力帮助企业破解融资瓶颈,实现政银企三方共赢发展。三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为进一步增强宿马投资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由宿马投资公司与宿州市担保公司合作,投入1000万元并放大20倍,与银行和企业捆绑运营,成立2亿元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20家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帮助园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市场化运营园区资产已成为新常态。园区将公共资源、公用事业、基础产业及相关特许经营权纳入宿马投资公司参股、控股的实体公司,以市场机制参与运作标准化厂房、公租房、自来水厂、燃气、污水处理厂、综合保税仓等实体经济建设,并参与经营分红、实行利益共享。截至目前,宿马投资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宿马中冶建设发展公司、宿马产业发展公司、宿马美好乡村发展公司、宿马融资担保公司、宿马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等18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通过市场运作机制,园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成功解决了征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问题,有力推进了园区建设发展。
园区按照“大公司、小管委会”模式,以宿马投资公司为平台,坚持市场化原则,不断加大购买服务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园区从办公用品购置、物业保洁服务、绿化管养、路灯维护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均通过市场招投标的办法予以解决。
打造产业之链成就大集群
步入佳达创智物流园,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坐落于宽阔平坦的道路之间。6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于此,包括了食品、生物科技等诸多产业,容纳了近1200人就业。而这里,未来将拥有生产加工区、物流展贸区、公共外库及多式联运中心,可容纳400家中小企业,提供约2万个工作岗位,成为培育小微企业的重要载体和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陪同采访的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国学说,投资者看中这里的理由是,集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仓储、运输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产业之链。
马鞍山,机械制造业发达;宿州,农业资源丰富。这两者在宿马园区这一新平台该如何碰撞,才能产生“1+1>2”的效应?为此,园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立了“2+2”产业规划,把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和光电材料作为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作为辅助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思路打造产业集群。园区精心筛选确定重点目标企业,积极开展登门拜访和回访活动,实施“点对点”精准对接。围绕产业成立招商小组,专门负责该产业的招商入驻、项目落地、扶持服务等。
如今宿马园区已经形成完整的食品深加工产业链,投资7.1亿元的诚和信食品、投资6亿元的王老吉项目、投资5.5亿元的思味特食品等17家总投资超过60亿元的食品项目相继入驻园区,年创产值20亿元,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一跃成为园区的首位产业。首位产业的辐射力把澳利安酒庄从南半球吸引过来,来自澳大利亚伯兰爵庄园的葡萄,经过世界最先进的酿酒设备和一流酿酒师团队的酿制成为精品葡萄酒。飘洋过海,它们来到了宿马园区的澳利安酒庄,经过分装、灌瓶并贴标,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一样的味道,一半的成本,这一趟旅程,澳利安红酒完成了自己的“增值”。
同时,电子信息和光电材料板块已有卓云信息、国采物流、国云科技等14家电商平台上线运营,软通动力等5家高科技型项目即将签约;机械装备制造板块马钢机械、兴邦专用车、节能挂车、美克隆电动汽车等11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商贸物流板块佳达创智物流园、皖北医药物流园、徽商物流园、中铁物流园等四大商贸物流园正在加快推进中。
“园区把项目作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园区里,大部分干部都有着另一个身份,那就是项目专员,24小时不关手机,企业有困难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园区经济发展部副部长魏巍说。园区不断创新项目建设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四合一”调度机制。即建立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征迁安置、投融资等“四合一”调度机制,对项目推进情况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二是推行“六个一”项目服务。即每一个重点项目确定一名领导牵头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一名项目专员具体负责问题的解决,一对一实施“保姆式”贴身服务;一名征迁责任人负责项目推进过程中征迁协调等工作;一名公安民警保障项目建设平稳推进;一名企业负责人提供资金保障,整体把握项目进度,推进项目建设;一名施工企业负责人保障安全、文明、高效施工。三是落实“五个一”工作要求。项目专员坚持每周去一次项目现场、见一次项目负责人、开一次协调会、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项工作建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困难和问题。四是实行“六分开”工程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工程管理推行规划、方案、立项、招标、投资、施工“六分开”,并将财务审计与纪检监察贯穿于工程全过程,实施全程监督,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廉政风险,坚决杜绝各种利益寻租行为,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运转高效的项目工程管理机制。
项目专员制度只是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坚持创新机制的一个方面。园区为了提高效率,创新行政审批机制,率先启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不断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甚至要求进一次门、盖一次章解决企业问题,“力争做到企业的所有手续18天解决。”正是因为这样的效率与速度,才造就了“宿马速度”和“宿马效率”。
夯实民生之基赢来大发展
冬日的暖阳洒在宿马园区东城新村,村民张玲正带着孙女在门前晒在太阳。她的身后,就是她180平方米的家。这座现代徽派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屋外院落宽阔,屋内装饰一新。而在这里,588户家家如此,一栋栋房子整齐排列,健身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由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原来的房子就是几间平房,环境又差,哪像这里干净整洁,住得舒适。”张玲说。
在安杰养生苑,73岁的五保老人独永民正和其他老人们一起在这里的多功能厅看着怀旧的老电影,而这是他曾经想也不敢想的场景。“原来,吃不好、住不好,也没人照顾;现在这里吃饭端到跟前,一顿四个菜,生活真是没得说。”而得到服务的同时,作为五保老人,他的费用则由园区承担。安杰养生苑这样的休闲养老、医疗康复项目之所以能够落户宿马园区,体现了宿马园区的民生情怀。
“民生先落地,新城再崛起。我们不仅仅是建一个工业区,而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反过来提升工业化水平,最终实现产城一体。未来的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既是一座产业新区,也是一座人居新城。”王启荣如是说。园区立足建设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高标准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及11项专项规划;坚持“建设优先、人气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组建多层次、服务功能全覆盖的多元体系,打造集生产、居住、交通、商贸、物流、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系统。
目前,宿马园区15平方公里道路交通体系已经构建,水、电、气、集网实现全覆盖、“八通一平”等基础配套全部建成;市民公园、安杰养生苑、安杰医院、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等项目已经建成使用;1500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快客站、消防中心、宿淮铁路蒿沟站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和交通区位优势在这里叠加,智慧园区、数字园区、园林园区、低碳园区、文明园区等特色园区正在形成,宿马园区正构建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图画。
“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珂说。园区创新人员管理机制,打破身份界限,推行“身份不变、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优胜劣汰”的干部管理模式,努力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是推行全员聘用制。在园区副处级以下岗位探索推行全员聘用制,开展岗位“双选”竞聘,淘汰平者、庸者、懒者,形成了择优聘用的岗位竞争机制。二是实行岗位管理。按照“身份不变、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同岗同酬”模式,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为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专业特长和能力水平提供了平台和舞台。三是创新选人机制。打破常规,放宽年龄、放宽学历等门槛限制,采取专家适岗度评审、综合面试和工作实绩考察相结合方式,在宿州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级及以下在职在编工作人员范围内公开选调工作人员,并开展适岗性锻炼,确保选准人、选对人。四是加强日常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实行责任到人的日报告、周点评、月考核制度,并与个人绩效相挂钩,加速推进工作效率的高效运转。
“感谢马鞍山!感谢马鞍山派来的好干部!”在宿马园区采访期间,记者听到多位普通群众发自肺腑的感叹,也见证了马鞍山选派干部的工作片段。1月15日一大早,园区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杨福祥就来到苗安乡曹集村,今儿是他到任该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的日子。他将村干部们召集起来,开门见山地问起了村里的贫困户人数和基本情况。“每家每户我们都要摸底、公示,建立档案。要具体落实到每位干部头上,根据实际情况找到解决方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回访查看,了解进度……”清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让村干部直点头。同在现场的苗安乡党委委员徐向阳说:“在和他们接触当中,我看到了他们敢作敢为、团结拼搏、务实苦干的品质,让我们备受鼓舞。而带来的一些管理方式也一改我们原先的不足,让我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宿马园区全体上下干劲十足。”
园区转型妙在“大小之间”
——访宿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启荣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园区转型是亟待破解的课题。在发展理念上由注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依靠政策优势驱动向创造综合竞争优势驱动转变;在产业战略上由生产制造基地向科技创新基地转变;在功能定位上由单一产业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区转变。”宿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启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王启荣说,对于宿马现代产业园区而言,园区转型有先天性优势,起步较晚,少了机制体制的沉疴,可以弯道超越。宿马现代产业园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明确发展定位,转变发展思路,抢抓政策机遇,创新体制机制,运用“大小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小见大”促共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一是“小管委会、大公司”。园区按照“小管委会、大公司”的模式,一方面管委会实行大部制,精简编制机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宿马投资公司,将园区公共资源、公用事业、基础产业及相关特许经营权纳入宿马投资公司参股、控股的实体公司,以市场机制参与运作标准化厂房、公租房、自来水厂、燃气、污水处理厂、综合保税仓等实体经济建设,并参与经营分红、实行利益共享。目前,宿马投资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产业发展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等18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公司资产突破60亿元,净资产超过30亿元。
二是“小政府、大服务”。园区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对市政府下放的167项市级行政审批权限进行了重新梳理,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在全市率先启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不断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将物业保洁服务、绿化管养、路灯维护、美好乡村建设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办法解决;与安农大产学研合作组建的皖北食品研究院、与上海杨浦科创合作的科技孵化器、与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合作的创业基地、与厦门股权中心合作的宿州股权基地都即将推出挂牌,承载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综合保税仓、应急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三是“小园区、大产业”。园区按照“小园区、大产业”的模式,围绕“2+2”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孵化培育小微企业,扶持做大中小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目前,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板块,鸿丰生物、澳利安红酒分装等10家企业已顺利投产,年创产值20亿元,王老吉、正新食品等项目8月份实质性开工;电子信息和光电材料板块已有卓云信息、国采物流、国云科技等14家电商平台已经上线运营,软通动力等5家高科技型项目即将签约;机械装备制造板块马钢机械、兴邦专用车、节能挂车、美克隆电动汽车等11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宿州市首辆电动汽车将于10月1日下线;商贸物流板块佳达创智物流园、皖北医药物流园、徽商物流园、中铁物流园等四大商贸物流园正在加快推进,佳达创智物流园一期现已入住61家中小企业,盈德服饰、灵通电动车等11家企业已经顺利投产,年创产值15亿元。
四是“小城市、大配套”。园区按照“小城市、大配套”的模式,立足建设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高标准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及11项专项规划;坚持“建设优先、人气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组建多层次、服务功能全覆盖的多元体系,打造集生产、居住、交通、商贸、物流、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系统。目前,区内15平方公里道路交通体系已经构建,水、电、气、集网实现全覆盖、“八通一平”等基础配套全部建成,市民公园、安杰养生苑、安杰医院、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等已经建成使用,消防中心、快客站、宿淮铁路蒿沟站等城市功能配套正在加快建设。
五是“小平台、大融资”。园区按照“小平台、大融资”的模式,加大帮助企业融资力度,加快解决企业投产达效“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口气”问题,以宿马投资公司为平台,设立了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1亿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以市场化方式为7家成长型企业有效融资3.6亿元;整体打包新汴河水系整治、园区路网、土地整理整治等6个项目,申请农发行整体城镇化建设贷款15亿元进展顺利;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蒿沟站广场开发、中加双语学校、新汴河景观改造、园区排水管网、园区供热工程等8个PPP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六是“小干部、大作为”。园区按照“小干部、大作为”的模式,积极搭建干部锻炼成长平台,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在小岗位上实现大作为,加快园区发展。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制,在副处级以下岗位开展“双选”竞聘,淘汰平者、庸者、懒者,形成了择优聘用的岗位竞争机制;二是实行岗位管理,推行身份不变、以岗定薪、同岗同酬,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分发挥了干部的专业特长和能力水平;三是实行项目专员包保制,每名干部都包保1-2项目,全程服务保障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让干部在提拔任用、考核奖励上用项目为自己说话。
王启荣最后说,立于“小”,见于“大”,受益于机制体制创新,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加快建设、以城促产。园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生活的原则,不断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园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二是整体承接、以产带城。园区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不断发挥交通区位、人力资源、政策叠加、成本、行政及市场空间等优势,力争将园区建设成特色产业示范区和宜居生态新城区。三是共建共享、以城带乡。宿马园区是宿州、马鞍山两市合作共建园区,通过创新托管机制,带动周边乡镇快速发展,共同建设幸福生活的东部新城。四是创新机制、干成为算。园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创新调度机制、托管机制、投融资机制、岗位聘用机制、建管合一机制、科学决策机制,争当科学创新的试验田,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五是集聚人气、以人兴城。园区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户籍制度,让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集聚园区,为园区发展积聚力量。
?
链接
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境内,是在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的战略部署下,依托京沪高铁宿州东站规划建设的一个园区。2012年1月18日,园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马鞍山、宿州市合作共建,独立运作,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现托管埇桥区部分乡镇(东部新城行政管会、蒿沟乡、苗庵乡),面积253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
区内六维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京沪高铁纵贯南北,宿淮铁路横跨东西,高铁集群化效应日益显现。在空间规划上,园区倡导建设紧凑城市,构造梯度推进的组团结构,形成“一心一轴一带六园”的总体空间布局。“一心”为站前商贸核心区,是整个产业园区的地理中心,门户展示片区,统领产业园区的公共中心;“一轴”为洪河路两侧发展轴,“一带”为新汴河旅游居住带,“六园”为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宿湘高新产业园、中科云智慧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光电材料产业园、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以这六园为平台,积极构建“2+2”产业规划,主要发展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信息和光电材料两个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两个辅助产业,以多元功能铸造经济动力。
2012—2013年,园区连续两年在全省“3+5”合作园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2014年,园区先后荣获了宿州市城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宿州市第八届文明单位、宿州市“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2013年度省‘861’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安徽省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规划建设试点单位、安徽省2013年度目标考核园区类第一名、安徽省青年创业园创建单位、团中央首批命名的“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吃肉夹馍就去陕师傅家 A肉夹馍现做现烤,馍饼烤制微黄即可出炉,两面呈现盘丝状的饼皮,一层一层一圈一圈附着在馍饼上,外形光看着就很特别。经过卤制的鲜嫩猪肉切碎后,
吃肉夹馍就去陕师傅家A肉夹馍现做现烤,馍饼烤制微黄即可出炉,两面呈现盘丝状的饼皮,一层一层一圈一圈附着在馍饼上,外形光看着就很特别。经过卤制的鲜嫩猪肉切碎后,夹在馍饼中间,瘦肉香软,肥肉鲜润,瘦...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