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雪峰
近日,记者在泗县屏山镇彭鲍村采访时,听到了现实版的“六尺巷”故事。该村两户村民宅院中间相隔一条小巷。近年来,两家人争相加盖房屋,向路中“扩张”,摩擦不断。 3月18日,正当两家“剑拔弩张”时,村民刘金华大姐站到中间,立时缓和了气氛,“你们把路挤实了,让乡亲们怎么走?”刘大姐一番快人快语,两家人各让其道。
刘大姐在村中威望高、口碑好,是彭鲍村公认的“乡贤”。像这样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乡间贤达”在这个村共有18位,多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他们是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民间力量。今年1月,该村在村部大楼设立“乡贤志愿者工作站”,招纳“乡贤”驻站,让他们服务乡亲、奉献桑梓有固定阵地。目前,6位经验丰富、处事公道的“乡贤”经村民推荐、镇村考核,率先进驻工作站,每天有一名“乡贤”挂牌值班。 3月18日,50岁的刘金华大姐值班,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
记者走进村里的“乡贤志愿者工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大标语——“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当天恰巧6位“乡贤”都在,不时有群众上门咨询、求助。村民鲍青松不尽赡养义务,还经常因为母亲索要零花钱而与其争吵,亲友多次做工作都无济于事。 “乡贤”彭德运上门劝说,在鲍青松和其母之间两头劝,融化了母子间的“坚冰”。 “农村的矛盾纠纷往往琐碎复杂,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别人解决不了的事,他们一出马常常圆满解决。”村民们啧啧赞叹。
上任两个月来,除了当好“矛盾调解员”,6位“乡贤”还是合格的“民情联络员”,他们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每月召开一次本村民情分析会,定期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积极做好群众工作。此外,他们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工作,引导村民自觉开展环境整治,及时劝导拦路停车、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为了保护河沟、防止水土流失,年过古稀的“乡贤”毛玉华不仅挨家做工作,讲清保护河沟的重要性,还亲自刨坑、运土,在河坡上种植芦苇,保持水土。看到老人家为公益事业不辞劳苦,村民们深受感动,也纷纷行动起来。
“‘乡贤\’用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养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屏山镇副书记魏勤生说。最近,强英鸭业集团在彭鲍村投资40万元,建造养鸭大棚3座,优先包租给贫困户;一批能人回乡创业,利用彭鲍村小松山荒坡,发展肉羊生态养殖,让这个贫困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去年以来,宿州市着力打造乡贤文化,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发现和挖掘出一批知书达理、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乡村贤达、热心人士。一些镇村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以多种载体和形式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宿州市还建立了“乡贤”培训制度,定期聘请专家为他们讲解党的历史、形势政策等,并教授他们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闻推荐
泗县自3月底开始启动2015年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截至5月末,共组织2818人参加技能培训,其中结业2410人,超额完成即时进度。为将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该县坚持高标准、实惠民。坚持雪中送炭,以培...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