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意思是不要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要记住,最美的景是在橙黄橘绿的时节。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家的地里有什么熟了?”
“老师,我家的玉米熟了,是黄色。”
“老师,我家有柿子红了。”
“……”
走进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中心学校格里分部的教室,王新发正在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解苏轼的诗《赠刘景文》。当讲解到“橙黄橘绿时”,孩子们在他的启发下,七嘴八舌地讲起自家地里种植的作物,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自从18岁师范毕业后来到格里小学任教至今,王新发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1年。具体带过多少学生,他已经记不住了。他觉得,年数人数这些数字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只要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比起纷沓而来的荣誉还要令他充实和开心。21年光阴岁月,群山环绕的学校被翻修了几回,班级和老师越来越少,而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学校。
从小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
“苦点没关系人在学校心踏实”
王新发,出生在原格里村旁的格外村,由于父母多病,年幼时的他生活非常艰苦,每年的学杂费都要靠村里补助,从贫穷农村家庭走出的他,深刻理解接受教育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当时,我的愿望便是当乡村老师,希望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实现梦想。” 王新发说。
1993年从南陵师范毕业后,王新发便主动要求到家附近的格里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给他安排了一间简陋的房间,没有厨房,学校也没有食堂,他用一个火炉,烧了一年的饭。格里教学点条件一直不好,在2011年之前,校舍破旧,办公条件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冬天异常寒冷,夏天却又异常炎热,但他从来就没有叫声苦。以前,他一直住在学校破旧的教师宿舍里,2003年,因为宿舍太破存在安全隐患,他的住处被拆除了。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在镇上读书,无奈,他只好搬到了离教学点八公里外的镇上住,此后每天骑摩托车早出晚归。
遇到雨雪天气,他虽然穿了雨衣,到了学校衣服还是全湿透,一天下来,好不容易衣服被体温“烘干”,傍晚回家,又被风雨打湿了。至于雾天更是麻烦,山路难走又很危险,有几次他还差点出了事故。山里天气多变,气温骤降的情况比较常见,有一次,他忘了准备衣服,天突然冷得受不了,他没办法,只好穿着雨衣上了一下午的课。由于来回路程遥远,王新发中午不回家,就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吃着从家里带的饭菜。学校教师少,他又是负责人,为了学生的安全,他中午从来不休息。他说,“苦点没啥,人在学校里,看着学生,心里就踏实了。”
教学“多面手” 生活“勤杂工”
全能教师也有无奈
在学生们眼中,王新发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全能教师。刚来学校的时候,他教数学。学校缺少语文教师,他又主动请求改教语文。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学历。他总是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都教给他的学生。乡村小学没有音乐教师,各年级的音乐课都是他一个人带,拿着电子琴自弹自唱,给学生伴奏,得心应手。每年他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六一”联欢活动,从编排、组织到最后的演出,都是他一人包办。学校没有设备,他就把自家的音响设备拿出来用,一拉二拖,音响坏了,王新发没怨过半句。他所编排的节目曾经在全镇小学文艺汇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还担当体育老师兼玩伴的角色,带学生打球,教学生做广播体操,做各种游戏。在王新发的带领下,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年级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个子小但羽毛球球技在格里小学是数一数二的,“王老师有时候都打不过我。”这位女同学骄傲的说道。
如今的格里小学只有王新发和另外一名老师,所有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久而久之,王新发就成了学校的“勤杂工”。
2011年之前,格里教学点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瓦片脱落,大雨天屋外倾盆屋内就成了水帘洞,王新发便自己爬到屋顶,做起泥瓦匠的工作来。格里小学的房屋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屋顶铺设的都是黏土瓦,随着瓦片的老化,每逢暴雨来临,屋里都会漏雨。雨过天晴,王新发都要爬到屋顶,一块块翻修。课桌凳缺胳膊少腿,他拿起斧头锤子自个儿修理。
充当留守儿童的“爸妈”
他的手机成孩子和家长“亲情电话”
王新发除了在教学上呕心沥血,在生活中,更是竭尽所能关心照顾自己的学生。格里教学点坐落在烟墩镇最偏远的霭里村,山村闭塞,村里的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当记者询问有多少孩子是留守儿童时,二年级23个学生中的18个低着头举起了手。“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做老师的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王新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习上,孩子们有困难,他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辅导;生活上,每当孩子在学校生病了,他总是把学生送到卫生所看好病再安全送回去;雨雪天气,有的爷爷奶奶来不及接孩子,他就骑着摩托车挨个送回家。霭里村有31个自然村,纵横十多里,几乎全是山路,王新发每学期都会对每位学生进行多次家访。
让不少家长感动的是,学校没有电话,孩子们突然想念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了,王新发便用自己的手机让孩子与家长说话。渐渐地,他的手机成了留守孩子的“亲情电话”,孩子联系家长,用他的手机打,家长联系孩子,也打他的手机。
多次放弃调离机会
他要永远“钉”在乡村学校
21年光阴,王新发已记不得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也数不清在山路上来回奔波了多少回。结婚作为一件人生大事,他也没请一天假,怕耽误学生课程,他就利用双休日在学校教室拼起的课桌上摆了简单的婚宴。
21年来,王新发凭借突出的工作能力,所授学科在镇统一测试中一直都处在前列,他的成绩获得了学校领导、同事的认可,也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尊敬。
王新发是南陵县第一批骨干教师,其间,王新发有过多次机会离开这个山洼洼,到城市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可他每次看到坐在教室里的这些娃娃们,心中总有不舍。
“同学聚会时,看着在外干得蛮好的同学,我也不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王新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他看来,能教育这些留守的娃娃,并得到家长的信任,这远比在外挣钱更有价值。
2014年10月,王新发荣登“中国好人榜”。在捧着“安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证书时,王新发想得最多的是学生和家长。“谈不上最美,但至少在这里最快乐最幸福”。王新发说,他就是“钉子”,要一直“钉”在格里,“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
本报通讯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深夜酒后欲猥亵同村女子,南陵县的孙某某还没动手便被发现了。为防止事情败露,孙某某在对受害人实施暴力之后,还顺手牵羊“拿”了对方家中的一个装有硬币的塑料...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