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跳动的脉搏,在大任降临后悄然加快。短短一年时间里,宁安城际铁路、合福铁路、芜申运河等芜湖人盼了多年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渐从规划图纸上错综复杂的蓝红色线条,转变成一座座平地而起的铁路特大桥、一个个穿山隧道、一条条正在改造的河道。
位于三山经济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开发区境内的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园区内的滨江南路延伸段、临江西路、华电大道、疏港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投资近20亿元。在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内,10平方公里的芜湖综合保税区和10平方公里的综合加工服务区启动规划和建设,将打造一个新的国家级外向型经济发展区。
“推动示范区从‘无形\’到‘有形\’,科学设计蓝图是关键。”芜湖市发改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除示范区整体规划和省里的专项规划外,该市结合实际,配套编制了全市开发区发展规划、集中示范园区总体规划、省级开发区调整规划和综合保税区规划。这些规划将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芜湖“十二五”规划统筹考虑,浓缩了前期各项调研成果的精华,既借鉴了“他山之石”,也吸纳了本地经验。
按照设计者的描画,一个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开发区阵容正逐渐成型。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芜湖许镇经济开发区批准筹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升级工作正在推进。目前,芜湖市已拥有两个国家级、9个省级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去年一年,芜湖市新引进内资项目1532个,同比增长15.3%;新引进外资项目43个,增长65.4%。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15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6个、上市公司投资项目36个。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00多个,现代服务业项目429个。“承接产业转移,芜湖的关注点早已从‘有没有\’转变为‘优不优\’,对产业政策、环评要求,投资强度都有综合考量。”芜湖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汪自强告诉记者,一年来,芜湖市在挑选比较中主动放弃的项目在200个左右,总投资300亿元。江苏一家不锈钢生产企业计划在芜湖投资3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因为产业政策不符合国家要求被该市放弃。
统计显示,芜湖市去年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17.5%;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18亿元,增长59.5%。一年以来,皖江示范区品牌效应持续释放,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信义玻璃、格力电器、德尔电器、南翔万商等一大批项目纷纷“抢滩”芜湖,计划在芜打造全国一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广东美的、深圳华强等一批已经在芜扎根发展的企业,也乘势加大投资,扩大项目规模,进一步完善产品链或服务内容。目前,芜湖市在建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1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
据芜湖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