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虽然招聘会的主题是“返乡农民工专场”,但孔令斌觉得有些岗位挺适合自己的,可以试试。2月21日一大早,他带着简历赶到人力资源市场,发现里里外外已经挤满了人。赶紧整理下仪表,小孔开始向自己圈出来的企业展台逐一“毛遂自荐”。
1991年出生的小孔家在无为二坝,父母都是农民,但小孔和大多数城里孩子一样,并没有务过农,父母供他读书接受教育,希望他今后可以在城市里找份不错的工作。在重庆上学的小孔在当地应聘过企业,做过销售,虽然当地工作机会不少,但小孔总没有找到自己很满意的。今年回老家过年,刚刚成为“新芜湖人”一分子的小孔被家乡的变化触动了,看着年事渐高的父母,小孔决定回芜湖发展。
“坦白说,大城市企业多,就业机会更多,待遇也高些,但我自己觉得,我还年轻,应该向前看,自己能发展,其他的物质条件也会好起来的。”独自在外生活闯荡的小孔有些超过年龄的成熟,显然对将来他有自己的想法。与父辈身上清晰的土地印记不同,没有种过地的小孔觉得自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称为“务工者”更适合一些。他们这些成长于农村的“新生代”们,外出务工不再是只求温饱,而是自己自主地选择,也是在为自己打拼前程。
小孔坦言,回芜湖找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应该承担起照顾他们供养家庭的责任;而另一方面,他也认真分析过返乡就业的前景。“回家乡,有我的朋友圈,人脉关系比较熟。而且通过这段时间找工作,我感觉在芜湖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的。虽然和一些大城市相比,本地的工资待遇不算很高,不过基础生活消费也要低一些,生活压力比大城市要小,企业用工也比较规范,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基本都会当面和我说清楚。”小孔的脸上写满了自信:“我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发展打基础。”
23岁的笪炳金从深圳打工回来,今年不打算出去了留在芜湖找工作。“在外面的时候做普通操作工,一个月也有4000块,但是吃住开销很大,什么都要自己做,基本上也存不下来钱。现在芜湖招工企业还是挺多的,基本上一个月也有2、3千元,但是在家住习惯多了花费也小不少,留给我自己的消费还多些。”家住在官陡神东村的笪炳金对早上看的几家企业最大的挑剔就是离家比较远。“工作环境、福利保障、今后发展都要看的,现在要找份工作其实不难,但是要自己感兴趣、比较满意的工作就不容易了。”他直言:“企业要挑人,我们也要挑企业,虽然年轻,我也要为自己规划前途。”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吕毅5877745。这个号码,每天平均接听来电300多个,芜湖驾驶人对这个电话非常熟悉。接听电话的是芜湖市交警支队公共关系科“公关...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