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君兰
今天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昨天,记者来到市气象台,跟随工作人员李鸾,一窥天气预报制作的秘密。
上午8点半,记者进入位于二楼的气象大厅,墙上的音响里传来的中央气象台和省市之间天气会商已经接近尾声,前一位预报员的工作时间结束,李鸾要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次日早上9点。在预报员的工作台上,7台机器整齐地排列成一行,其中有4块屏幕分门别类显示着最新种类繁多的气象资料和数据。李鸾说,“这些都是从中央气象台以及欧美等气象机构接收的最新气象资料,上面显示的风向、温度、湿度、气压场分布等信息,都是天气预报‘原材料\’。我们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数据中理出头绪,得出预报结论。通俗来说,就是透过大量的数据和图形分析明天会不会下雨。”
据李鸾介绍,当前天气预报的主流方法是数值预报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动接收并分析处理观测数据,气象预报员综合分析这些观测数据,通过大量计算预测天气的发展变化,然后综合多种意见,得到最终结论。
9点半左右,省气象台进行内部会商,与一个小时前只需要留意芜湖地区气象情况不同,这一次是分析预报全省天气预报和发展趋势,与芜湖市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地市需要借助PPT进行充分交流,讨论原因,力求得出更准确的会商结论。在预报结论得出后,近10点,李鸾将“今天下午多云,夜里阴有小雨,偏东风3级左右,预计,3月23日白天,阴有中雨,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10℃。”最新的气象预报第一时间粘贴在芜湖气象微博上。随后,类似的预报产品后期处理成图示、视频,再传送到电视、网络、手机上,就成大家熟悉的天气预报了。
据悉,芜湖市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今年市政府已列入1000余万资金用于城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车载气象雷达和应急移动指挥车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对气象的“把脉”将更加精准。
新闻推荐
位于城东新区的金...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