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市街12号人称滕公馆。这座小洋楼从外看是两层,可实际为三层,此楼建于1917年,建楼者为一外籍洋员,据说在芜湖海关做事,1930年前后滕如松买下此宅。滕如松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著名的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滕如松之子滕脉华受其父影响,191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7年受聘任北伐军军医,同年底回芜湖,与父亲一道行医。曾被誉为芜湖中医“四少”之一。1937年芜湖沦陷,滕公馆被日寇占领,充作了监狱。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这里成了新华通讯社的临时办公地点,4月29日,人民政权成立后在芜湖所办的第一份报纸《新华电讯》即诞生于此。
太平大路13号是潘廙祖藏书楼,它建于1915年,是古城内唯一一座近代私家藏书楼。
淳良里56号的主人是位饱学之士,曾经留学西方,所以他的这幢豪宅自然也就满眼的异国情调了。这幢小洋楼“躲”在高高的围墙之内,若无有心人指点,想找到它是不太容易的。
太平大路17号华牧师楼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因为建成之后,美籍传教士华思科夫妇是第一个入住的,所以直到今日,当地的许多老人仍将此楼称为华牧师楼。它是古城内仅存的一幢外国宗教建筑,当年能建成这样一幢4层高楼也属一种壮举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古城内的最高点,从上面可以俯瞰全城景色。
萧家巷28号项氏洋楼建于民国初年,建造者叫李瑞庭。当年,李瑞庭在此开设钱庄,生意红火。后因时局动荡,1925年,李瑞庭将钱庄转给项德沛,由项家继续经营。项氏除了经营钱庄外,他还在万安路(今新芜路)开有一家兴茂五洋店,生意也颇为兴隆。
项家洋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正门入口处有西式券廊,大红色水磨石地面,其有规律地分布着黑色“福寿双全”纹饰。青砖券廊、多立克式立柱一应俱全,一派欧陆风情。墙壁底层建有金钱状通风口,真是掉进钱眼里了。
萧家巷62号是一处典型的石库门风格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它最初的主人名叫许锦堂,1946年5月被米业巨头吴明熙买下。虽然它的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其建造的精细程度却令人惊叹。
太平大路4号一座具有典型民国风情的小洋楼,它的主人是一位财大气粗的木材商——俞政卿。它已经成为古城的一个标志,几乎所有关于芜湖古城建筑的文章,都会提到这座小洋楼,它甚至成了芜湖古城内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代表作。
顺便说一句,除太平大路4号外,紧邻的6号、8号也都曾属于俞政卿的。
基督教圣雅各堂位于花津北路,1883年由美国传教士设计监造,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不但在古城之内,就是在全市也为仅见。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门柱、墙柱也顶着大小不同的十字架,因此整个建筑显得非常庄严而又极富层次感。
公署路66号的主人如今已经无从知晓了,其奢华的建筑风格只能用“惊艳”二字来形容。
芜湖古城的历史很长,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一座芜湖城,屡建屡废,屡废屡建,特别是咸丰三年的那场激战,让这座古老的城池几乎化为灰烬,如今,我们在古城内几乎找不到一处咸丰三年之前的建筑,这不禁让人扼腕。
这里说的芜湖古城,指的是明万历三年所建城垣之内的区域,也就是今天以四条环城路所包围的老城区,直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里依旧是芜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芜湖离南京近在咫尺,素有京畿之称。距沪杭等发达地区也不远。优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引得一大批达官贵人争先恐后地在此建房筑屋,季嚼梅、厉鼎璋、刘和鼎等国民党将军级人物,晚清权臣张之洞的亲信吕福堂,毕业于黄埔、参加过北伐、加入过同盟会的翟其清等都纷纷落户于此。这些人中,许多人或曾留学西方,或曾周游列国,因此所建房屋常常都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当年石库门、多立克柱、水门汀这些最时髦的建筑元素刚刚流行于京沪等大都市,即已风行于我们身边的这座古城。看惯了马头墙、鱼鳞瓦,蓦然回首,别样的小洋楼、精致石库门突然呈现于眼前,内心不由生发出惊艳之感。如此一来,这座千年古城在朝朝暮暮的晨钟暮鼓里又多出了一缕超凡的清新之气。
一缕暗拂的西洋风,佐证了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包容之心、博大之怀。洋为中用,曾经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在古城之内,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份发自灵魂深处的自信。初春时节,伴着和煦的阳光,行于古城之内,看着这些已然有些斑驳的“古董”,细数一番曾经的那些往事,一种叫“怀旧”的心情悄然爬上心头。
□ 郭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吕毅)3月3日晚,芜湖市育红新村小区内发生1起命案,被害人管某某被人杀害后抛尸在该小区化粪池内。目前,该案已被侦破。案发后,芜湖...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