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实现效益最大化
创新是芜湖的闪亮名片。在实施民生财政过程中,芜湖市积极谋求制度、管理、项目创新,通过整合资源达到“1+1>2”的目的,让每一笔钱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创新首先体现在民生工程“自选动作”中。自2007年实施民生工程以来,除省定项目外,芜湖市每年确定一批市定项目。如何确定市定项目?市民生办相关人员介绍,每年10月份左右,四县四区及市直相关单位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按照群众呼声高、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的原则,确定次年的备选项目。
2012年,芜湖市实施6项市定民生工程,2013年增加为7项。其中除继续实施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菜篮子”工程等两个项目外,还调整充实了农村小学布局优化改造及学校安全工程、城乡公共交通建设、特殊群体帮扶解困3个项目,新增敬老工程和法律援助项目。“近年来,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市司法局相关人士介绍,依靠政府财力支撑,芜湖市对经济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在各民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举措频出。以城乡低保为例,市民政局自2011年起探索建立低保听证制度,谁能“吃”低保,申请人说了不算,干部说了也不算,必须由居民听证会来决定。此外,完善分类施保制度,重残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体可享受更多救助;建立低保动态调整体系,每年两次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公平公正。
在建设美好乡村方面,芜湖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除各种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救灾资金、动物强制免疫经费等特殊用途的资金外,把中央、省、市、县级财政安排下达农业生产发展类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纳入整合和统筹安排范围。2013年,市财政预计整合资金1.4亿元,用于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奖补。
在促近就业方面,市人社局在省内率先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人才服务资源配置,原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市职业介绍中心机构整合,成立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市人才服务中心)。新市场把以往每周一、三、五举办的招聘会扩展为天天开市,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举办专场招聘会,同时主动为招商引资落户的规模企业增设专场。
为了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芜湖市“建管并举”,完善各类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办法,通过预算安排、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筹集项目管护和运营经费,确保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运营经费落实。2013年,全市共安排6600多万元,专门用于工程类项目后续管护。后期管护过程中,芜湖市引入市场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工程类项目后续管理,监督的新模式、新机制,确保建成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新闻推荐
暑假来了,但学生难清闲。前不久,芜湖市一家网站就孩子暑假上不上辅导班这一话题,针对近百名家长做了一个随机调查,结果只有一成家长表示不会,而九成家长都表示给孩子“已经报...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