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业关系,能够接触到一些反映家乡市井民俗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带给我们心灵的是那温暖的记忆。
摆在我面前的这张老照片,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拍摄的,这是一张黑白的老照片。画面上,一位年轻的师傅正操纵着他的炒米机,一边和顾客交谈,一边在“炸炒米”。围着他的顾客,有成年人也有孩子。从人们的服装上可以看出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画面上的这位师傅的炒米机也同样有了进步,旁边不再是老式的风箱了,而是用上了小小的鼓风机。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家乡芜湖有着自己丰富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既有对过去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有的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变化衍生出来的。比如说芜湖的小吃和食品,发展到今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了。而照片上的芜湖“炸炒米”,实际上也算是一种传承多年的市井文化了。
“炸炒米” ,应该说是有着浓厚地域特色的芜湖方言。在外地大概是叫爆米花。但食材可能又不一样。爆米花原材料多用玉米,而我们芜湖的“炸炒米”,取材就是老百姓日常吃的米。童年时,“炸炒米”的来了,实际上就是我们孩子的节日。这时,家家户户会带上米和面盆,排队轮流去“炸炒米”。那时,物资匮乏,“炸炒米”是我们上好的零食了。而且后来我发现,“炸炒米”的炸,应该和结束时“嘭”的一声大响有关。那声音,当年我们是又怕又爱听。
其实,说起来“炸炒米”的工具并不复杂,记忆中,就是一个有柄的椭圆形空心铁球,一只煤炭炉,一只风箱和一只口袋。过去,“炸炒米”师傅多用一个小推车就能够走街串巷揽活了,有的甚至只用了一条扁担,一头挑着炒米机,一头挑着煤炭。
“炸炒米”时,师傅把米放进铁球里,仔细密封起来,再把铁球架在燃烧的炭炉上,然后坐在小凳上,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握住铁球的柄,摇动它,使铁球在炭炉上不停地转动。铁球上有一只像闹钟一样的气压表,师傅一面摇着铁球,一面不时地看看气压表。到了时间,他把铁球从炭炉上卸下,把铁球头放进口袋,然后启封,这时候只听“嘭”的一声大响,炸好的炒米从铁球中迸出,落在口袋里,粒粒饱满。此时,师傅拿起口袋来,把这些炒米倒在顾客拿来的盆子里,整个工序就此结束,很简单。
看着喷香的炒米,我们往往迫不及待地抓一把塞进嘴里,又香又脆!那个年代,这是一种又滋养、又卫生、又经济的闲食。特别是到了过年旁边,炸炒米的师傅非常忙。从早到晚,“嘭嘭”的声音接连不断。
后来,“炸炒米”也有了变化,增加了新品种。如炸山芋干、炸“猫耳朵”之类的食品。
汤修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赵云涛)昨日下午,省政府召开第7号台风(苏力)防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潘朝晖,市委常委、副市长朱诚及市政府秘书长孙跃进在芜湖分会场出席。&nb...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