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舌尖1》热播之后,央视乘胜追击,推出《舌尖2》,并在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同步播出,芜湖美食虾籽面也将荣耀登场,在全国观众面前一展风采。在中国,相亲、选秀之类的综艺节目泛滥,纪录片从来都不是收视之王,《舌尖》系列为什么这么火?
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真实、引发思考。在我国,优秀的纪录片有很多,淳朴真挚的《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中国风浓郁的《敦煌》、《故宫》,这些纪录片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真正看过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曾有数据统计说,在英国,BBC纪录片从未跌出收视排名前三,而在我国,再优秀的纪录片只能在夜间时段陪伴着失眠的朋友。电视排片以收视为导向无可厚非,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西方在纪录片制作水准上的距离,更应该承认观众审美水平和审美习惯的差异。
有这样一个事例,似乎能够说明中西方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态度差异。在四川某恐龙遗址博物馆,除了展示发掘出的恐龙化石,还利用科学声电系统,制造出了仿真恐龙,供游人近距离接触。博物馆的导游发现,西方游客更喜欢仔细观察恐龙化石,研究科学知识,感受时间留下的沉淀,而中国游客更喜欢围着仿真恐龙拍照留念。通过这样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人偏好原生态的事物,能够对世界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而大部分中国人更喜欢表面的热闹,缺乏自我理性的思考。
常见西方纪录片上天入地探索宇宙奥秘的无畏,深入丛林拍摄野生动物的惊险, BBC纪录片《非洲》,投入大量成本,直升机拍摄、水下拍摄,多位摄影师勇闯丛林、沙漠,只为捕捉珍稀动物的真实状态,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就了片中的震撼画面,发掘出了企鹅种群的秘密。相较而言,中国纪录片投入较少,虽然缺乏对于未知的追求和探索,但也具备着西方纪录片不具有的优秀特质:《话说长江》画面大气、文笔唯美,让世人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看懂中国的历史文化,《大国崛起》立意深刻,更是以史为鉴,探索发展道路,鼓励国人奋勇向前。在我看来,中西方的纪录片观念相辅相成,记录真实、启发观众独立思考固然重要,文化观念的表达、价值观的传递也是责任和使命。
把纪录片是否受欢迎作为评价观众审美层次的依据是片面的,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纪录片题材可谓取之不竭,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国人收视习惯的养成,需要制作播出机构作出努力和抉择:加大投入,让纪录片更加精良,多点创意,让纪录片不再沉闷,敢于取舍,如同《舌尖2》,安排在收视最高频道的黄金时段。
把中国人血液里的情感传承通过美食这面镜子表达出来,文化的厚重感和美食的诱惑力就这样达成了统一,《舌尖》系列的火热,希望是中国纪录片厚积薄发的开始。
江帆(芜湖广电生活频道1890栏目制片人)
新闻推荐
我国目前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让广大老年人安...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