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近期推出的“高墙里的官员们”,引起不小的反响。这期节目通过现场采访,再现了在广东阳江监狱里服刑的原“官员”的生活现状,让观众对其有一个全景了解。
监狱,古今中外从来都是专政之所,广东阳江监狱也不例外,从高墙上的电网到真枪实弹的哨兵,都在形象地诠释这里不是什么享乐的地方。画外音这样解说:“虽然这个特大监狱关押了近万人,但我们的镜头收录的往往都是静寂。”可见这里虽不噤声,却也不许大声说话和嬉笑打闹,因为劳动改造原本就具有强制意味。远看近看,犯人仿佛都由同一模具铸出,表情和动作也难分彼此。至于伙食,近万人同吃一锅,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味道多好是谈不上的。
这个新闻调查,让我对在押官员有了全新认识,唏嘘之余还是唏嘘。记者分别采访了茂名市委原书记罗荫国、市人大原主任朱育英和湛江市霞山区委原书记梁必志,他们给我的一致印象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随遇而安心若止水。
节目播出后,众多网站均在显著位置以“贪官在狱中每天加工4000个灯泡”为题,进行断章取义式的二次报道。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我对其中隐含的谑笑成分嗤之以鼻。罗荫国们用狱中表现证明他们也有追求。狱中规定,获6个嘉奖可得1个表扬,而3个表扬又能换1个积极分子。这些奖励的日积月累,将成为参照减刑的硬性指标,他们都在为之努力。罗荫国为完成任务,甚至忍着不上厕所。像他这样的死刑缓期执行的重犯,表现再好今生若想活着出去,是难乎其难的,然而,他乐此不疲,这种乐观态度对于深陷囹圄的人来说是可嘉的。囚犯们的这种表现都源于一个大前提:这里为所有犯人提供了公正严明的服刑环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个中国最高规格的新闻访谈里,也有不谐音。囚犯林崇中,曾有过一段与罗荫国们完全不同的服刑之路。这位江门市原副市长,2009年7月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没入狱。其家人买通了河源市看守所及相关医务人员,为他办理了保外就医。张海案发,与林崇中有关一干子人员,都受到应有惩处,他本人也因此被重新收监。这次采访,记者见到了他本人,却没有播放镜头,因为他拒绝了。他这样说:“和警官聊就知道了,反正一谈到这事情,对我都有比较负面的影响。”这也是这里的唯一怨声。同样的囚犯,为什么却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呢?根子就在于同样是囚犯,却有过不同“待遇”,导致了心理失衡。如果林崇中在宣判之后顺利入狱,内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畸形发展,那么惧怕面对公众。即便如亡命天涯的张海,本质上也只能是监管漏洞的牺牲品,他的日子肯定好过不了。这个节目中囚犯的两种不同情绪,给了人们这样的启示:打造公正严明的服刑环境不仅是刑罚的需要,也是囚徒自身改造的需要,这样才利于他们远离邪恶,在人生低谷区走出一道上扬的轨迹来。
韩步华(机关工作人员、芜湖知名评论员)
新闻推荐
这一阵子赶上了开学季,对教育方面的东西关注得比较多。几条与民办院校有关的消息,赶着趟儿地扑入我的眼底:9月初,山东著名的蓝翔技校的副校长带着一批师生,不远千里跨省来到...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