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它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在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生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学段要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失,并总结经验;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侧重对经验的反思与条理化。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一、经常回忆数学活动,精心设计再学习过程。
要提倡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每一次数学活动进行反思:一道题做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静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下来,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仔细分析习题错误,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错误是一个没有被发掘的宝藏,利用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为我们所用。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呢?他们有的不敢正视,悄悄地把它放在一边;有的静等老师解决;稍好一点的学生,重新把它做一遍,但无意去想为什么会错?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等等,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错误,不但要及时订正,而且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制订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好自己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
三、及时记录智慧的火花,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活动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有时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这种智慧的火花往往是突然而至,若不及时记录,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这种灵感,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交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最好能在数学书或笔记本上把它记录下来,有空时进行整理,以备以后学习时使用。这样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大胆剖析他人见解,深入探究为我所用。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老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小组的讨论,还是全班的交流,都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他们钻研后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学会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和充实自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随着中、高考临近,日前,奇瑞出租车公司启动了2015年度爱心送考活动。该公司先锋车队成员、党员驾驶员、优秀驾驶员共50余人参加。据...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