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丹丹 王俊 洪烨
他,听不见,却对色彩和线条格外敏感,在一张张白纸上尽情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她,说不出,却有一双格外灵巧的双手,烹饪、软陶、美发美甲,都是她施展才华的舞台……
怎样发掘每位孩子的爱好、特长,让他们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人生,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材之路?市聋哑职业学校给出了一个特殊的答案——走班适能。“打破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引导孩子们根据各自的能力、爱好、特长,选择课程和教师,鼓励孩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江芹介绍,依托“走班制”,学校对孩子们进行“量体裁衣”式教育,努力为折翼天使们“私人订制”出一个美好未来。
张扬个性 多元发展
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在一起上课?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一起学画画?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市聋哑职业学校,这已经是一道熟悉的风景线。
近年来,市聋哑职业学校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每周利用两个半天时间,开设走班适能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段、不同残疾类型,学校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如小学部开设了美术基础、体育游戏、沟通交往、律动、书法等;初高中聋班开设了动漫绘画、美发美甲、面点、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刻纸、软陶、阅读写作等;高中智障、自闭症班开设了居家生活、社会交往、书法音乐、美术手工、理财购物等。“在鼓励孩子正视缺憾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走班式教学为孩子们张扬个性、多元化发展创建了平台。
“今天带孩子们做的是‘神奇宝贝’系列热缩片。”在香薰石膏课上,教师夏云带着10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先在热缩片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以彩色铅笔着色后,再以热风枪加热,成片大约会缩成五分之一的大小,可以当手机吊饰或钥匙圈,整个制作过程新奇有趣。在隔壁的软陶课上,孩子们个个表情专注,十分认真地对待着手中的作品。“这堂课做的是孔雀,预计要用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教师王辉说,这幅作品对精细度的要求非常高,既考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兴趣特长,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带着他们更好地成长。”江芹说,走班课程正是该校积极探索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寻找突破口、结合校情开展适能教育的一项创新之举。
搭建舞台 展示自我
结合学校走班课程,市聋哑职业学校的部分社团开展了相关教学与活动,成为芜湖特殊教育的一块块闪亮招牌。
目前,学校共有谢玲艺术团、家金刻纸艺术社团、牵手艺术社团、软陶社团、星火动漫社团、夔鼓社团等6个社团,后续将发展魔方社团、飞叠杯社团、手工社团、书法社团等,争取为学生们搭建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
成立于2002年的谢玲艺术团,由聋人教师夫妻谢玲、李响担任指导老师。十几年来,艺术团的聋哑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踩着汗水,靠着努力,以优美的舞姿叩响了这座特殊的艺术殿堂。《千手观音》《草原姑娘》《黄土黄》《生命密码》《秧苗青青》《动听》……一支又一支舞蹈屡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奖项,残疾孩子们在身残志不残中寻求完美,用自己精湛的舞技赢得了人们的掌声与尊重。
记者采访中,得知家金刻纸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张家金是安徽省第一位聋人本科生。他擅长水粉、剪纸,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创作了10米长卷《清明上河图》、8米作品《仇龙图》等。结合学校的走班课程,社团近两年挖掘吸纳了很多好苗子,并定期开展绘画比赛、展示活动等,让孩子们得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热情,感受到创作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与成就感。
软陶社区则是诞生于走班课程土壤之上的新社团。2015年,社团成立后,青年教师王辉利用走班课以及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制作一系列动植物造型、人物造型、饰品等环保手工作品,不仅锻炼了残疾孩子们的精细动作,促进其脑部发育,也让他们在软陶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从生活自理,到工作自立,从难以融入,到正常沟通,市聋哑职业学校通过走班课程、学生社团等,带领着折翼天使们不断成长。在这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自信乐观,收获了面对世界的底气与勇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世宁)记者日前从市发改委获悉,芜湖市成功入选国家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试点城市,获1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