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阅读,最快意者莫过于藏书而读。也许藏书之初,多是为了方便自己阅读和研究,书在读藏中越来越多,因缘际会,因读而藏。芜湖就有着这样一些藏书家,边读边藏,边藏边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也形成了一种氛围。
万余册书被沐老细心地分成古籍、古今名家全集、史籍、文艺理论、诗歌诗论、人物传记、工具书等16个类别。2008年,由市总工会、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8芜湖市十大藏书家”评选活动中,沐昌根当选为芜湖市十大藏书家。
说起藏书的由来,沐老记忆犹新。那是在1958年,沐昌根从芜湖县初级师范毕业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当时一起的同事数自己的学历最低。正因为读书少、想长知识,沐昌根被“逼”着买了人生的第一本藏书——插图版的《三国演义》。“买这本书时我还是试用教师,月工资18.5元,这本书当时售价2.1元,也算价格不菲。”说到这,沐昌根笑着拿出图书登记本,写在表格最前面的就是这本书,上面详细记载了这本书的售价、出版社等内容。
沐昌根坦言,当年买这本书时并没有想到藏书,但第一本藏书却是这本《三国演义》,他对阅读的乐趣就一直不减,藏书的爱好也就此形成。
私人藏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在于它对地区文化塑造的作用力。大量文化书籍的积淀,增加了芜湖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芜湖的人文素养。一个有着众多藏书家的城市一定具有浓厚文化氛围。
近日,记者采访了江城知名藏书家沐昌根,听他讲述了自己的藏书与读书故事。
藏为求知
初秋的一个午后,当记者走入沐昌根的书房,立时便被那一柜柜的书籍所吸引。沐老十分热情地打开一扇扇柜门,向记者耐心讲述每一柜书的分类及收藏情况。那厚薄不一、大小各异的各色书籍被他分门别类地平放在每个柜子里,对着外面的书口还被细致地标注上书名。每一隔间上,书被前后摆满了两层。书籍实在太多、太重,以至于细看之下,近两厘米的隔板都有些许的被压弯了。
沐昌根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藏书,至今已近一个甲子,他的藏书总量约2.3万册,主要涉及文、史、哲三大方面。林林总总的2
藏有大获
上世纪60、70年代,图书种类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偶尔出本新书更显得弥足珍贵,沐昌根省吃俭用,除了日常开销之外,工资多用于买书。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出版业大发展,私人书店、各色图书相继涌现,他更是如鱼得水,业余时间大多泡在了书店里,有时一天去书店都要跑好几趟。
“藏书、读书对我各方面特别是写作很有好处。正因为读书,我的写作能力和认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说到这里,沐昌根提起一段往事。那是在1993年,时任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芜湖记者站站长的他去南陵大工山采访发现了古铜矿遗址这一线索。之前就有收藏和阅读“考古丛书”的经历让他意料到这一新闻的价值,回来后立即写了《南陵发现古铜矿遗址群》一文发表在当年8月12日的《文汇报》头版头条,之后又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转载。“这之前,不少记者在南陵时,当地政府部门都就铜矿遗址作过重点介绍,但未引起他们的重视。正是看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如果不是看书,我同样会错过。”沐昌根如是而言。
沐昌根藏书多、读书广在业内早已小有名气。前些年,芜湖市有关部门编撰《芜湖文化丛书》时,沐昌根受邀参与了其中六本书的编写。其退休后参与的芜湖地方文史共计八本书籍的部分撰写任务,总计完成90万字。一次,沐昌根参与《芜湖通史》撰写,负责其中第三编的第五、六两章,约12万字,由于他藏书丰富,沐昌根在参与本土文化历史文稿编写过程中,几乎不用出门,只在身边书柜中翻翻便找到了需要的史料。
藏而不吝
这边是尝到了读书看报的甜头,那边是他藏书的“变本加厉”。由于家中的书籍越来越多,老伴对其藏书的态度已由最初的支持到后来发生了变化。工资卡早就交给老伴补贴家用,沐老的稿费成了他买书的中坚力量。那段时间,经常是看到一本好书,头天没买成,回来就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就会跑到书店,借钱也要买回来,心里才踏实。由于老伴的反对,沐老为买书经常也不得不“斗智斗勇”,冬天从书店回家,将一两本书揣入厚厚的棉袄再进家门,那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沐老又在二手书店淘到一套清代藏书家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一套16开精装本共12本,体积庞大,实在没法带进家门。沐老左思右想,只能将这套书放在小区的传达室,等夜深老伴睡着了,才偷偷地从门卫那把书带回家中。久而久之,老伴发现很少见他买书,书房里的书却越来越多起来。其实沐老心中也很清楚,老伴心里还是支持自己的,早就知道自己在背后的那点小动作,只是不愿当面看到自己买书走进家门而已。除了藏书,沐老还爱好剪报,自上世纪70年代起,几乎每年一本,到如今已经有二十余本,大多是自己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作品。
“藏以致用”是读书人的最终目的。沐老爱书、藏书却不吝书,他对记者说,为了让藏书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的藏书对朋友借书从不保守,凡是我有的,朋友来借我都慷慨借予。在前些年一道参加市里地方文史丛书编撰时,其他人撰写文稿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沐老时,他一概给予热情帮助。
如今,沐老得空依旧还会去书店,看到自己想要的好书依旧会出手。“一直没断,不过有所收敛,现在主要以需要为主。读书让我增长知识,文化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勒住浮躁,静享书香。读书使我心灵中有了诗意,记忆中有了历史,思考中有了哲理。我感谢阅读。”沐老如是说。
□ 本报记者 戴卿 文/摄
新闻推荐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解决吃好的问题,既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芜湖县人大连续四年跟踪监督全县“菜篮子”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了这项惠及...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