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省长事先经请教专家学者后认为,修建三门峡水库如果不解决“上游减沙"的难题,轻率就在黄河下游建坝,势必会后患无穷。国务院第二次讨论前,赵寿山把一批地方学者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也带到了高层会议上。周总理为了缓和会议气氛,风趣地说道:“有了三门峡水库,陕西以后就能吃上鱼了!"赵寿山省长却倔强地回答:“我们陕西人就不爱吃鱼!□ 武原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黄河水经此向东流去。相传大禹治水,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黄河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而三门峡市就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前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到年底《规划报告》出台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报告里,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方米。水库建设计划将淹没晋、豫、陕三省11个县市,估计共移民70余万人,淹没农田207万亩。其中陕西省受危害最大,在335米高程以下就要淹没大荔、 朝邑、华阴、潼关的21个乡镇和253个乡村,共需移民28万余人,淹没良田100万亩。 当时曾流传说,三门峡水库一旦建成,西安人可在临潼山用黄河水洗头洗脚。
在国务院为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举行的第一次讨论会上,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介绍完苏联专家的意见后,各省省长都表态支持,唯有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一言不发。不了解的人以为赵省长只是一位行伍出身的赳赳武夫,根本不懂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赵寿山不仅上过西北大学预科,又是从陆军测量学校测量专科毕业的高材生,年轻时更是对李仪祉先生的《水工学》颇有研究。如果他不是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苦难年代,如果他不是为了实现自己“掮洋枪打洋鬼子"的报国志向,很可能早就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水利专家了。
1946年,当赵寿山还在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任上时,就向蒋介石提出愿意弃武从文,赴美国考察水利,以便回国后在这方面为民造福。至今在新疆天山的瑶池旁,还留有赵寿山解放前写下的气势磅礴的诗句:“手捧瑶池灌良田",可见他一生对兴办水利事业的执著和向往。所以说,赵寿山省长对水利水库建设绝对不是一个外行。
周恩来总理和赵寿山将军在西安事变期间就开始接触往来,很了解他的人生阅历及其脾气秉性,见赵寿山不明确表态, 知道他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周总理在讨论中几次点将说:“请赵老谈谈自己的看法。 "听见总理点自己的名,赵省长就委婉地表示说:“我看咱们是否不要把事情做完, 给子孙也留下一些事情,以后做。"这话听起来并没有火药味儿,但谁都能听出来陕西省省长赵寿山对立即修建三门峡水库持不同意见。
赵寿山省长事先经过请教专家学者后认为,修建三门峡水库要淹没大面积良田,而如果不解决“上游减沙"的难题,轻率就在黄河下游建坝,势必会后患无穷。水库蓄水以后会造成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使土地良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最糟糕的是河床“翘尾巴"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将严重威胁到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这对陕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损失太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为陕西省省长的赵寿山将军,肯定要在会上为陕西的利益和老百姓的生存而据理力争。
国务院第二次讨论前,赵寿山省长让陕西有关方面作了充分准备,他甚至把一批地方学者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也带到了高层会议上。这些意见中除了泥沙淤积等问题以外,还有“库区属于大孔性土壤条件, 万一垮坝崩岸,库区影响会不断扩大,其边界到底何在?"等等。经过大家科学讨论后,其他各省的省长开始改变态度,不再支持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方案。 周总理为了缓和会议气氛,风趣地说道:“有了三门峡水库,陕西以后就能吃上鱼了!"赵寿山省长却倔强地回答:“我们陕西人就不爱吃鱼!"周总理最后还是保护了陕西省的意见,说要好好总结,下来再讨论。赵寿山省长这种敢于讲真话的明确表态,在国务院会议上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不满。
1955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由于最高领导已明确表明了支持态度,修建三门峡工程的议案最终还是经全体人大代表举手而一致通过。赵省长虽然心急如焚,却无回天之力,最后他只能以不参加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工典礼来保留自己不同的意见。
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就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 危险直逼古都西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决策者们迫于无奈才只好同意降低水位,并用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不久又拆除了15万千瓦发电机组,而改装成5万千瓦小机组。 如此一来,不下百亿元的资金投入水库打了水漂。
三门峡水库后来首先要努力恢复的是力求入库泥沙全部下排,这样就又回到了建库以前的初始点,而与最初兴建三门峡工程时的良好初衷—— —“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的宏伟蓝图,则完全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错误的决策往往带来惨痛的教训,改建后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与没有修建水库前的自然情况没有什么大的区别。1959年底,赵寿山省长调北京工作后,他仍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多次呼吁降低坝前水位,把泄洪闸门全部开启,让黄河水仍按照没有建大坝时的方式流过三门峡水库。
几十万原本世代居住在陕西这块富庶河谷平原地带的老百姓,多年来他们毁家远迁,背井离乡,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只是由于后来三门峡大坝降低了蓄水高度,部分农民们才得以回到家乡,但许多地方早已经被部队和国营农场捷足先登。其他原本世代耕种的肥沃土地,由于早已被黄河泥沙厚厚覆盖而再也无法使用了。修建水库带来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完全消除。(作者系赵寿山将军之孙)
新闻推荐
———西安市长安区党政重视支持政协工作纪实□山金萍记者张宝琦“区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区政协的工作,更加重视发挥政协作用,努力为政协履行职能创造良好条件。推进社会主...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