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西北联大迁汉始末(上)

来源:各界导报 2014-09-27 21:23   https://www.yybnet.net/

 李蒸先生雕塑

张佐周骑马沿古道观测山形水势(1935年摄)

联大师生必经的张良庙

王蓬

抗战开始的第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正式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西安临时大学。仅隔一年,大片国土沦丧,西安与长沙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为保障持久抗日战略实施,于1938年4月2日又下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安临时大学改为西北联合大学迁往陕南汉中。

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件值得追溯、缅怀的往事。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向北平城郊宛平城发起进攻,遭到驻守宛平的29军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勇抵抗,由此拉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神圣抗战。史称“7·7事变"。“7·7事变"爆发之初,日寇因憎恨素来爱国的学人,首先轰炸的便是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大学为私立大学,为校长张伯苓用毕生资产与心血所创办。闻此噩耗,张伯苓拍案奋起:“日人能轰毁南开之物质,不能轰毁南开之精神"各报刊载,更激起国人共愤。

之后的情况是抗战开始的第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

其时(1937年7月),国民政府正邀请多位名流鸿儒、高校校长:蔡元培、胡适、蒋梦麟、梅贻琦、黄炎培、张伯苓、沈钧儒、蒋百里、梁漱溟、陶希圣、马君武、罗家伦、傳斯年等赴庐山,共同商议救亡图存的国策大计。

7月17日,蒋介石便在庐山发表被称为抗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讲演“凡此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时候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 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正式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西安临时大学。由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组成校务委员会, 以上三人为常委,迅速赴当地选址筹备,尽快组织师生撤出平津地区在新地区新校舍开课。(见《西安临大校刊》第一期)

由教育部发出的撤退命令迅速在平津师生中用书信和电报秘密传达,翘首以待的广大师生以更加坚韧不拔的勇气分赴长沙和西安。 积极寻觅校舍、复课开讲。岂料,仅隔一年,随七七抗战、淞沪抗战、徐州会战结束,中国军民虽取得台儿庄大捷等局部胜利,但战局依然严峻,大片国土论丧,西安与长沙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为保障持久抗日战略实施,于1938年4月2日又下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安临时大学改为西北联合大学迁往陕南汉中。两所大学均成为抗战时期国内最大亦最有实力的大学联合体,均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与火种,为奠定中国西南与西北的高等教育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的贡献。

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曾有西安作陪都之设想,1933年9月,财政部长宋子文携全国经委会公路处长赵祖康等专程来西北,拟定兴筑西(安)兰(州)、西(安)汉(中)两条战备公路。时任军政部长何应钦指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从国防考虑,从经济考虑,从文化考虑,大西北都需开发。"蒋介石视察西南、西北后,也郑重提出了“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的理论。

在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规划中,除加快修建铁路(江苏连云港至兰州的陇海线)、公路(西兰、西汉),教育开发亦是重要内容。其时,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几乎没有成气候的高校。因此,陕西省政府有过引进外地高校内迁西安的计划。1936年初,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给行政院去函,建议将国立北平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迁陕,重组为“西北大学",为西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此应视为组建西北联大之先声。

就在西北联大迁往汉中的前两年,从西安到汉中的西汉公路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穿越秦岭的现代公路。一位年仅24岁的施工队队长兼工程师张佐周,承担从留坝到汉中80公里的测绘与施工。到达褒谷口时,为不破坏东汉开凿留有历代珍贵题刻石门石刻,他在公路总负责赵祖康支持下建桥改道,成功地保护了这座艺术宝库。而张佐周毕业于西北联大的组成院校之一的天津北洋工学院。可以说是联大学生的学长,他没有想到投入心血修筑的公路会为母校内迁提供方便。从联大师生留下的翻越秦岭的回忆录、亲历记看,他们是乘坐火车离开西安,利用刚贯通的陇海铁路到宝鸡,师生编为若干中队,每个中队分有一辆汽车或骡马大车载用行李、图书、给养与教学设备,男女学生基本徒手步行,大致都用15天左右的时间翻越从宝鸡至褒谷口240公里,倘若没有刚修通的公路,仍走千年传承的鸟道摩天,高耸入云的古栈道,这次翻越秦岭的高校大迁徙不堪设想。年青的张佐周保护下来的石门石刻更激起联大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没想到我国首部《辞海》封面取字的《石门颂》竟在这里

亦有联大学子回忆:“这里完全是江南风味,任何青菜齐全, 我们见了大嚼,比山珍海味还香美。"(刘艺民《秦岭道上的泪和爱》)另—位学子谷景耀也在《母校南迁记》中回忆汉中为“后方古城,虽笼罩战时气氛,但大小商业,仍在安享繁荣,民风朴厚,不欺不诈,亦不排外。"(均见《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笫1版)

我们得庆幸西北联大寻找到了历史上刘邦、刘备两代帝王生发之地,相对丰饶的物产,封闭的环境还能放下平静的书桌,保证了顺利完成搬迁组建,保持其现代高教血脉,并在中国西部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使命。

西北联大既为三校合并, 院系庞大,学科繁杂,人员众多。 当时迁汉学校还有铁道部及河南、山西、西安等地中学22所,太原兵工厂,军政部弹药库等,所需房舍成一大难题。汉中市及所辖11县均无集中可供房舍,只有分散解决。西北联大初迁汉中的办学格局是校本部及文理、师范院系在城固县城文庙,考院及城区街巷空屋;工学院在南山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在汉中黄家坡;农学院在勉县武侯祠。各院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千里辗转,筚路蓝缕,在简易的寺庙佛堂安顿下来,住陋室,睡通铺,吃糙米,煮青菜,师生同甘共苦,真正国难兴邦。兴亡之变,荣辱之谈,慷慨之间,洪波激荡。各院校不仅教学正常开展,各类田野调查,社会服务,宣传演出也有声有色,终年不断,给汉中这块封闭的盆地带来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气象,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学科有别,分布在汉中各地的院校实难统管。加之各高校集于陕南一隅既不易发展, 也不符合教育部为西北高等教育布点的目的,中央教育部又于1939年8月8日颁布命令,“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 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西北联大应分设为西北大学(迁西安),西北工业学院(迁咸阳),西北农学院(迁关中杨凌),西北医学院(迁西安),西北师范学院(迁兰州)。

时局动荡,俯仰百变,西北联大何去何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执掌各院领导的严峻挑战, 这其中以师范学院面临困难问题为最。因其迁徙最远,所遇问题最多。按教育部要求,独立后的西北师范学院应在1940年迁往兰州。由于兰州干旱少雨,地瘠民贫,夏天干热,冬季寒冷,无风则土,落雨则泥,自然条件远不如有秦巴围拱,有汉水滋润,类如江南的汉中盆地,因而阻力很大,师生均不同意迁移。而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对师范学院院长李蒸说:“要借助你们北平师大的力量发展西北教育事业。"此言从国家教育大局出发,并无不当。亦无理由反对。故当时承受各方压力最大者便为师范学院院长李蒸。可以说一校之前程系于一人之身。

李蒸字云亭,1895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他从青年时代即与师范教育结缘,先考上北平高等师范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得以留校。1923年李蒸考上了河北省公费保送留美,抵美之后,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乡村教育。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又于1927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的李蒸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32年7月,他被任命为北师大校长。其时,学生左倾,风波不断。导致教育部责令师大停招, 李蒸几经奔走, 也没能避免当年停招处分, 但总算保住学校。后来又出现教育部认为师大与普通大学无异,提议停办。李蒸多方奔走才争取到师大的存在。之后,李蒸针对学校弊端,改弦更张,励精图治,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把北平师范大学办成了闻名全国的一流学府。李蒸也成为中国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大家,在社会舆论界、在南京中高层都有了相当影响。

如今,面临变局,群情激荡,李蒸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决定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发展大西北教育着眼,一方面恳请教育部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在时间上予以宽延;另一方面向教职工进行耐心的说服动员,并从实际出发,尽量不干扰在校生的学习,采取逐年搬迁, 新旧分开。 从1941年起,新生在兰州招考入学,二、三、四年级学生逐年在城固毕业,这样既节省财力,又使在校生免受搬迁之苦,得到师生的一致拥护。为顺利完成迁校任务打下基础。

西北师院校址的选择也是李蒸亲力亲为,他曾两次从城固到兰州勘察校址。往返均需翻越秦岭,其时川陕公路刚通不久,等级不高,且有日机轰炸破坏,所经车辆经常出事。一次李蒸和学校教职员一同乘坐敞篷大卡车从城固至兰州,越秦岭时,大卡车突然侧翻,许多人都被甩了出去,万幸的是旁边不是悬崖,有惊无险。

由于是永久性迁建, 校址至关重要。李蒸当然熟知为教育儿子“昔孟母,三择邻"的历史典故,又经见过美国多所学校的安排布局,故选择校址,尽量避开兰州闹市,在黄河以西十里店附近, 既有充分发展空间,且不与当地争利,所占农田照价付赔,不让农民损失。由于考虑周全,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诚如李蒸向全校师生所作报告:“校址背山面水,既离开闹市,又距城不远,环境幽静,交通比较便利,菜蔬比较丰富,取水及购置生活用品比较便利,不仅枣树繁多,附近还有桃林的风景,是读书的好地方,是兴建师范学院的好场地。职工宿舍在十里店街上,教学区另在不远的空地上建造,二者分开,有利于办学。"

1944年, 随着新校园落成,一届届新生在兰州招生, 城固在校学生一届届毕业离去,教职员工也逐步移至兰州,波澜不惊地顺利完成搬迁,一座现代师范大学耸立在西北的黄河之滨。

事隔近80年,笔者曾几次去西北师大,只见校区环境优雅,布局从容得体,堪比当今任何—座大学。当年植下的小树皆已环抱粗细,树干指蓝云,树叶轻拂白云。足见当年选址者胸襟博大,眼光长远。无怪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特地为李蒸塑像一尊,选取他人到中年,恰是筹建西北联大、西北师大的时光,目光坚韧,神态安详,西北师大师生尊其为师大教父。(作者系—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新闻推荐

陕西抗战老兵有了免费体检医院

护士全程陪同抗战老兵免费体检。记者郝彦丰摄本报讯(记者郝彦丰)9月27日,西安祈康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楼外举行的一场小型活动,让人心生暖意。一个名为陕西关爱抗战老兵协会的民间组织,...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西北联大迁汉始末(上))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