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的梅奥诊所在服务上突出“患者需求至上”,历经百年直至今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几乎我们在任何一家医院都能看到“一站式服务”细节体现。医院的就诊服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符合时代特点的举措。这些服务从提供雨伞、轮椅等人文化服务的不断升级,到智能发药、机器人导诊等“黑科技”辅助就诊流程改变,都体现着经济飞速发展下的人文进步。
已经74岁高龄的潘承恩教授,1993年至2000年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他从1962年大学期间上临床课开始,就来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该院肝胆外科工作至今。如今,他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
潘教授的一生可谓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安交大一附院,乃至陕西医疗事业的变迁。
核磁共振、CT等基本医疗设备都没有
“上世纪60年代,我们来上临床课那会,西安交大一附院叫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西北地区最具规模的一所医院。”潘承恩教授回忆,当时,交大一附院的大楼是按照苏联的医院模式建成的,共有床位500张,门诊大楼是按每天接诊500人次的规模建成的。“那会,当坐到住院大楼西侧两个各可容纳250人的阶梯大教室时,我从内心深处为我们当时有这样一所西北一流的教学医院而感到自豪!”
潘承恩教授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所有医院整体医疗设备都比较落后,诸如核磁共振、CT等如今司空见惯的医疗设备,当时都没有。手术一般也都是开放式手术,患者术后创伤大,痛苦多,不像现在微创手术已得到了普及。手术后,那会医院也没有重症医学科,患者都是被放到术后观察室观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医疗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设备不仅越来越先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应用到手术中,21世纪临床医学三大重点课题:微创外科、器官移植和重症医学也都陆续开展建立了起来。
农村医疗条件差
用蒸馒头的蒸笼给手术器械消毒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疗环境也很艰苦。“那会,手术室没有空调,医生在手术室穿着密实的手术服很受罪。为了消暑,手术医生只好拿两个塑料袋装上冰块,吊在后背上。”潘承恩教授笑着回忆说,常常手术完了,医生的脚下有一大滩水。患者在手术室也很受罪,医生就拿冰块放在手术床下用电风扇吹,能送来些许丝丝凉意。
潘承恩教授还记得有一次,他去陕南一个农村给一个“贫下中农”做手术。手术是在一个破旧的庙里进行的,为了防止手术中屋顶的灰土落下来,他们就用一个旧床单,悬挂在患者身体上方的屋顶上。那时候,大医院有专业的消毒锅,但在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手术前,他们只好用蒸馒头的大蒸笼为手术器械消毒:等水开后,再蒸30分钟。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不计个人回报、忘我付出,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华商报记者 卢红曼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张艳莉)跨泾河的正阳大桥将在年底前实现半幅通车,以后从西安北站到泾河新城约需15分钟车程。这是11月26日泾河...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