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宣城 今日宁国 今日郎溪 今日广德 今日泾县 今日绩溪 今日旌德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今日绩溪 > 正文

徽墨大师的故乡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9-08-01 09:17   https://www.yybnet.net/

溪水萦绕,雾气氤氲,雅丽婉约的青山绿水,平仄起伏的马头墙,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这是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上庄古镇。

走进上庄古镇,街上飘着似有若无的墨香,我们闻香而行,寻找徽墨的风华身影。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置身于墨的世界,仿佛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飘逸的精神生活意境中。精美的徽墨,千百年来忠实地在宣纸上履行自己职责,独特香气、浓浓墨影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下墨业在绩溪。”古镇上,一位在老墨厂工作的老者,说起家乡与徽墨满是自豪,“这是有原因的,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就有其二: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柱是近代影响最大的一位制墨大师,他就是我们上庄人”。

听着老者的娓娓话语,徽墨的前世今生、“胡开文”的创业历程便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徐徐展开。徽墨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心爱之物。徽墨的兴盛,一方面,是徽州地区生态环境好,有上好物料;另一方面,徽商在明清两代的崛起,也帮助徽墨走向了全国和东亚各国。

上庄地处徽州腹地的绩溪,很早就是徽墨的重要产地。胡天柱原名胡正,绩溪县上庄乡人,少年时曾在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学成之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古制,又勇于创新,终成徽墨业中集大成者。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为制造优质墨品提供原料保证。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他所制作的“集锦墨”被长期当作贡品送入宫廷。

1915年,胡开文墨庄的“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方“地球墨”造型美观,刻工精致,看上去稳重而又坚实,配置底座就成了一个地球仪。由此,“胡开文”名冠海内外,至今久传不衰。

?一两徽墨一两金

走进墨厂,还没走进车间,混合着松烟和冰片的香气便直入鼻孔。车间内,一位老师傅正从热气蒸腾的锅里,揪出一大团和好的墨泥,放在浸透墨色的木墩上,开始用锤子反复捶打,并不时用铲子翻搅着捶打过的泥饼。这位名叫董玉安的师傅已年过六旬,锤墨的动作却娴熟麻利、干净利索。加热过的墨泥冒着袅袅的热气,黑亮软溜,董师傅有节奏地抡着方形铁锤,对着柔软的墨泥不停地捶打,发出沉闷的撞击声。董师傅告诉我们,为了让墨泥中的各种材料充分混合,每一块墨胚都要经过千捶万揉充分捶打,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种原材料充分混合。

“制墨可是个体力活啊!”董玉安师傅朴实内敛,地道的绩溪口音中透出对徽墨的由衷喜爱,“墨泥就是徽墨的魂,别小看这一团泥,来得可是不容易”!董师傅用浸透了墨油的抹布擦了擦木墩,指了指已经捶透了的墨胚问道:“你们知道这一滩软物是用什么做的?”

接着,董师傅娓娓道出了这墨胚里所凝结的徽墨的精妙。原来,墨胚的原料加工工序非常复杂,覆碗收烟,集烟制墨,古法制墨第一步是炼烟。炼烟是一门苦差事,在一间完全封闭的高温烟房里,点起一盏盏桐油灯,上面覆盖一个个大大的瓷碗,袅袅飞烟把罩盖碗熏得墨黑,积淀起一层薄薄的粉末。匠人要光着上身,挥汗如雨地穿梭于高温烟房中,不停地拨灯芯、添油和扫烟。

“烟房点灯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曹。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董师傅口中的民谣道出了墨烟的来之不易。

有了烟灰还不行,董师傅说,黏合还需要上好的胶,最常用的就是猪骨头、牛骨头熬的胶油,最高级的油烟墨里放的是阿胶以及各种名贵中药材,如麝香、丁香、冰片、珍珠粉等,真正是“一两徽墨一两金”。

风骚千年 徽墨匠心

■白晋华 文/图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同时,落纸如漆,万古存真。徽墨,因产于古徽州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流传千年的徽墨技艺,蕴含着怎么样的文明密码?为此,我们走进安徽绩溪县上庄古镇,寻访探秘徽墨制作繁复的工艺流程,感受制墨匠人用双手演绎的工艺传奇。

?墨工汗水是精魂

董师傅锤打过的墨泥,成为墨胚后,就像被和过的面,变得特别“筋道”,柔软而不易拉断。董师傅把墨胚放到工作台上,开始制墨。

不大的台面上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小刀、小锤、剪子、墨模等工具,只见他麻利地从墨胚上揪下一小团,放到天平上精准地称重后,又放到桌台上搓成圆条,然后趁热放入木制墨模槽里,用两手的拇指使劲压实,扣上模板。不一会儿,五六个模具便被一一填上了墨泥。然后,董师傅抱起装好墨的模具放在身后的杠杆板凳上,利用杠杆原理,猛然坐到长木凳一端,使劲将墨泥压制进模具。“不能马上松开,还要等一等,等温度冷却下来,墨条的硬度才能保证。”

停了一会儿后,董师傅才把模具打开,将其中的墨条一一取出,再用剪刀进行修边,一支支刻着不同字样的墨锭就成型了。

不大一会工夫,一大团墨泥就在董师傅的手上变成了一个个墨条。“这只是徽墨成形的开始,还要经历大约半年时间的阴晾,墨条才能够使用。”董师傅说。

一个上午,董师傅不停地一遍遍重复着墨泥的捶打、称重、定形、修剪整形工序,案板上的托盘中的墨条也越摆越多,待压制好的墨条摆满一个大托盘后,董师傅便将它们端到专门的晾墨库房里。

进入晾墨房中,木架上成千上万的墨条正在慢慢地散发着它们体内的水分,如同在漫长的沉睡中静候苏醒。晾墨房里有很多“讲究”:光不能照,火不能烤,不能吹大风,还要恒温恒湿。董师傅说,阴晾的过程极为漫长,必须让墨条中的水分缓慢而自然地散发出去。一般而言,一两重的小墨条要存放4个月到半年,如果遇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或者是体积稍大的墨锭,阴晾的时间还需更长。

晾墨房的旁边是描金车间。在完成了漫长的阴晾以后,还要给墨块着装——描金。这是个细致的活,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个流程的工人,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她们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为的是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至此,历经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徽墨终于做好了。

墨工手里成形的一锭锭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制墨匠人把智慧与心血凝结进每一道沿袭古法的工序中,真可谓千锤百炼始成“墨”。

?人磨墨来墨磨人

“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做墨的间隙,董师傅和我们攀谈着,句句不离徽墨。“我这一辈子都是同墨打交道,这是我的招牌!”他满是感慨地向我们讲述着自己40多年来在徽墨世界里摸爬滚打的故事。董师傅出生在1957年,家里祖传做墨。他十几岁就跟着长辈开始学艺,这一干,竟与墨结下终身之缘。“要能吃苦耐劳,爱这一行才能做,不然的话是干不下去的。虽然这活儿又脏又累,可是能学到技艺,越做越喜爱,所以就坚持干下来了。”

“墨大家都能做,但真是要做好墨,要把心投进去才行。”董师傅说,即使手艺再好再高,如果不用心去做,产品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制墨时,再苦再累也不可少砸一锤,要不墨的黏性保证不了;晾墨时,只要有风,一定要随时翻晒,要不将来墨条会变形,外形就会走样不好看。

手工制墨工序复杂,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制出的墨锭质地不佳。做得不好的墨,压成形后开始是看不出来的,但晾干后就会开裂了。即使成品看起来品相很好的墨,也要耐得住时间的打磨,一锭好墨,必须经得住漫长时间的检验,所以,必须要凭良心去做。“我们做工匠,就是‘认真’两字,把手艺学好了,对自己一辈子的生活,都会有好处的。”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徽墨工匠,但是董师傅真心喜欢这份技艺。这些徽墨的古法技艺,是好多代人智慧的结晶,他感觉自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人磨墨,墨磨人,制墨是文活也是武活,只有静得下心,才做得了墨。只有把性子磨慢了,才能做出好墨!”

攻 略

交通:上庄镇距绩溪县城约30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从绩溪走217省道可达上庄,从黄山出发走徽杭高速可达绩溪;自由行可在绩溪县城坐乡村公交到达。

美食:上庄一品锅,绩溪挞馃,绩溪臭鳜鱼,绩溪菜糕等。

新闻推荐

汪玉敏:做有良心的“卖油哥”

今年35岁的汪玉敏,是绩溪县长安镇浩寨村人,作为淘宝网“黄山工坊”掌柜,他坚定做一个“有良心的卖油哥”,并把这作为自己的人...

绩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绩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品一段江淮烟火味2019-07-19 06:53
评论:(徽墨大师的故乡)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