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逝者的骨灰被安放在土中,上面栽上绿树鲜花……3月30日,合肥小蜀山陵园举办生态礼葬,21位逝者以森林葬的方式入土为安。近年来,类似于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绿色殡葬”渐成风尚,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也呼声日高。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旨在节约土地的新式葬法在推行过程中并不顺利,现实与理想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推广绿色环保的殡葬模式,安徽省各地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如合肥市从今年4月1日起,对选择骨灰江葬的,按每盒1000元补助,对在经营性公墓内选择花坛葬、树葬、森林葬等节地葬式的,按每盒骨灰500元补助;铜陵、宣城两市此前也出台相关奖励政策,自愿选择骨灰花葬、树葬、草坪葬以及可降解深埋葬法的,均给予丧户一次性500元到1000元的奖励。
然而现实中,“绿色殡葬”并没有被人迅速接受。自1997年以来,合肥市已举办江葬16次,但仅有609位逝者以这种方式回归自然。而自推广生态葬法以来,小蜀山陵园一共也只接纳了600多位生态葬逝者。据合肥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张年长介绍,绿色殡葬困难群众申请的比例不到20%,“老百姓接受还要一个过程。 ”
在安徽省大部分农村,随着殡葬改革的持续推进,逝者的火化率近年来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固镇县新马桥镇胡洼村村民胡庆旺告诉记者,当地居民去世后大多火化,但骨灰都会选择二次入棺土葬,“花了1000多元火化,意义不大。”而一座坟茔最少占地6至10平方米,有些甚至占用耕地,令人痛心。记者日前在安庆等地采访时也发现,沿路不时可见散落于田地间的坟茔和停放棺椁的石屋,很是惹眼。
为了解决农村乱埋乱葬问题,安徽省出台多个文件予以规范。去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殡葬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原则上农村公益性公墓按每个乡镇1-2座规划建设,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地区,经批准可由若干个村委会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或公益性骨灰堂。 ”但记者从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了解到,截至2010年底,安徽省共有公益性公墓1141座,约三分之一乡镇仍是空白。
谈及公益性公墓建设,来安县水口镇镇长王本传表示,公墓建设要求多个规划衔接统一,该镇由于“没有合适的地方,还没有考虑建。农民对此也没有迫切的需求。 ”对此,霍邱县姚李镇民政办主任胡代华也有同感,该镇2010年在观山村筹建一个40多亩的公益性公墓,其中一部分涉及林地,“立项后要经过环保、民政、国土、规划、林业等多个部门审批,征地协调也比较难,直到最近才建成。 ”
记者了解到,农村公益性公墓的投资主体一般是乡镇,有些村也自行筹资建公墓和骨灰堂。铜陵市民政局的徐泳强介绍,该市共有15座公益性公墓,已经做到乡镇全覆盖。仅铜陵县钟鸣镇一占地5亩左右的公墓,就投资200万元左右,这对于财力一般的乡镇还是很吃力。
由于缺少投入,一些建成的公墓因环境差、地点偏僻以及管理不善等,导致整体利用率不高。采访中,记者获悉,皖北一座“能够容纳上万个墓穴的公益性公墓,建成五六年了,入葬的只有几十人”。由于与传统习俗的冲突,推动殡葬改革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很多基层干部对此也无积极性。
本报记者程茂枝
新闻推荐
“手拉手溺水”频发敲响警钟!四起事故致17名儿童溺亡;农村娃要警惕“野泳池”
四起事故致17名儿童溺亡;农村娃要警惕“野泳池”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