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前两期家园话题分别关注了买房及租房的大学毕业生,近日一些家在宣城的毕业生也已经陆续返乡与父母重新生活在一起。但是重返家庭之后,不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多了,有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被认为是混吃混住无法独立。近日就有市民致电本刊热线反映:“为什么父母不能理解我现在的生活?”
为何父母总要干涉我的生活
家住西林二村的小张是刚刚拿到合肥学院毕业证的应届毕业生,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里,他在合肥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拿到毕业证后暂时回到宣城等待好的工作机会。由于习惯了大四实习时的生活,回到家里小张的作息时间仍然没有更改,每天睡到早上9点多钟起床,晚上经常和朋友玩到次日凌晨才回家,如果不出去玩就在家里玩电脑到深夜。“都是毕业的人了,不但没找到工作还这么贪玩。简直是不务正业。”小张的父亲对儿子的生活方式非常的不满。
面对父母的不满,小张也非常的无奈。他告诉记者,前天晚上还因为回家太迟和父亲发生了争执。他父亲最后气急了告诉他:“有本事自己搬出去吃住!”“这让我产生了一个人租房子住的想法,我只是想回家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认真的找一份工作,正好还可以多陪陪父母,为啥他们总要干涉我的生活?”
小张的经历引起了不少毕业生的共鸣。同样是今年刚刚毕业的小郑目前也是住在父母家,和小张不同的是,小郑回家后已经找到了一份在电脑公司上班的工作。“有时候晚上在单位加班,父母也会跟在后面问个不停,总是怕我出去玩。不加班的时候想留朋友在家玩个通宵,父母也会不时的‘敲打\’我,连女朋友都笑话我一个大男人,怎么还住在父母家,一点独立性都没。”
在家吃住也是为了多陪陪父母
对于像小张、小郑这样的毕业生,不少人认为这些和父母同吃同住的孩子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市民付女士愤愤的表示:“这些孩子只知道‘啃老\’,还觉得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不懂得感恩,真是不应该!”
对此,一些大学毕业生也有不一样的想法。刚刚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小赵告诉记者,虽然父母的唠叨有时候也会让自己烦躁,但是她知道父母这样做都是为自己好。小赵说虽然她的吃喝都是父母供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在“啃老”。“我每个月给父母800元的生活费,平时也帮忙做家务,在我看来我是这个家庭中平等的一份子,当然应该为这个家做贡献。”
通过在应届毕业生中走访调查,记者了解到毕业生选择和父母同住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住房不用钱,吃饭不用钱,不用洗衣服和打扫房间等,但也有不少是想在成家前多陪陪父母的。
换位思考互相信任很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住在自己身边,对他们管的多也是担心他们刚刚毕业,社会经验不足会走弯路,毕竟我们都是过来人。”孩子刚刚毕业回家的周女士代表了不少毕业生家长的意见。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孩子白天在外面疯玩,晚上躲在房间里玩电脑,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平时说上一句话都不容易,简直是把家当成了宾馆。“在孩子呼吁父母理解他们的同时,孩子是不是也该多理解自己的父母呢?”
市第六小学负责学生心理咨询的王世佺老师向记者表示,毕业生回家和父母同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毕竟几年的时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双方的角色和思想不可避免的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孩子们会认为自己长大了,已经是成人了,如果父母还用以前呵护孩子的那种方式去呵护子女,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摩擦。这时候就需要双方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子女,应该尽快融入社会,关心父母。作为父母则应该给孩子空间,给他们信任和独立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尽快的成熟起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余庆)继市本级楼市成交均价突破5000元/㎡,创下14周以来新高后,上周宣城市房价出现小幅回落,同时商品房销量较前一周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总体呈现量价齐跌的趋势。据市房管局网站数据...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