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敬亭山诗学研讨会的主题是:“旷望极高深——中国诗歌史上的宣城。”“旷望极高深”出自谢朓的《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一诗,现参考一些资料作了解析,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予以斧正。
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离开京城建康来宣城郡出任太守。他来到宣城,便在陵阳山购建了一座凌风居室,取名“高斋”。《宣城县志》载: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 这首五古是他在宣城任职时写的。
全诗14句,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面6句是写景,写宣城自成结构的美妙景色。
“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是说宣城的自然美景自成一统,何等美丽、高峻、雄浑。极目远眺,又那么高深危峻。开头拉开了宣城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色,引人入胜。
第3、4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具写。诗人说室外的好景实在太美了。我从里往外看,窗外峰峦叠嶂,崔巍排达;从上往下看,庭内乔木深林,纷纭舒卷。这里,一个“列”,一个“俯”,不仅写了坐在高斋往窗外看风景的角度,而且把静止的山峦,矗立的乔木,写得风云挥霍,气象宏达,使它们有闪闪出现的飞动状态。这好像是闲着无事,诗人在随便看风景,然而却不是这样,是诗人的神往,目接“窗中”“庭际”的山川美景,让这些景物一一扑入诗人的眼帘,投入诗人的怀抱。接下来5、6句“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是具写。你看,旭日东升,众鸟飞散;山色幽暝,孤猿长吟。这一早一晚的动景,像一幅幅活动的图画。从这些画图中,透出了诗人迢遥幽邃、冥蒙深广的山水与思想境界。一位怡情山水、乐而忘返的诗人形象在读者面前澹然欲现了。
第二部分从第7句“非君美无度”到第10句“问以瑶华音”写与吕法曹等人的交往,赞颂朋友间的情谊。第7、8两句又是一副好联,“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能和朋友小酌,还能和知音风中聆琴。饮酒,听琴,可以说是中国文人雅士的恬逸、闲适、虚静和幽远的生活境界的追求。诗人忙中偷闲,另有追求,池上小酌,风中聆琴,友朋相伴,其乐融融。第9、10句“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是诗人直接对吕法曹说的。谢朓与吕法曹相处融洽,配合默契。在谢朓眼里,无论办事,还是闲游,吕法曹是最好的伴伙,非他莫属,而且美的没有限度,美得无法说。这是诗人对吕法曹对人与人品的评价与赞扬。“孰为劳寸心”,又说:你为我,或是说为宣城人民,你费尽了多少心血啊!这可以看出诗人与吕法曹的真挚情谊。谢朓似乎觉得还不够,11、12两句:“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诗人说,是你送给我许多好东西,对我很有帮助,特别是书信。这里诗人进一步叙述与吕法曹的情谊,并点题。
第三部分是最后两句抒情,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中的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征士待诏之处;玉山,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之山。诗人表示,如果仕途不得意,他将高蹈遗世,放弃“金门步”,乘风凭虚而去,“见就玉山岑”了。这流露了他超尘出世的想法。谢朓身陷仕途,心往山林,欲随心适意又不忍遂弃身外之物,而欲全身守禄却又不甘违心背志之苦,身、心二者不可得兼。
谢朓山水诗,很大一部分往往就是这一心态的折射和反映。这就造成了谢朓山水诗的特殊抒情模式。这首诗对山水景物的观赏愈加细致,体会愈加深刻,描写也愈加精彩。全诗结构严谨,先写景,再叙事,最后抒情。中心也突出,语言生动活泼,二、三联的绘景佳句,脱口而出,成为千古佳句。
【原诗】: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
■南齐·谢朓
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
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
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
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
新闻推荐
故乡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山城。她依山傍水,连绵起伏的敬亭山山脉像母亲一样拥抱着她,美丽的水阳江从她身边淌过。市区可谓是大街小巷四通八达,有着“九街十八巷”的俗...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