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槐花盛开季节,清新淡雅的花香不仅引来不少市民采摘,也把逐花而居的养蜂人吸引到了烟台。就在几天前养蜂人老罗和他的蜜蜂还在临沂,眼看烟台的槐花盛开,他又带着他的蜜蜂追到了烟台,为期一个周的“采蜜大计”就此拉开序幕。
烟台为何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养蜂人,养蜂人的生活状态如何,烟台蜂业面临着哪些问题又将走向何方?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YMG记者张千帆摄影报道
养蜂人一年奔波
六七个城市
最近,在开发区西面的古现镇公路旁,出现了一个用木头和篷布临时搭建起来的小屋,小屋旁边整齐排放着一百多个蜂箱,蜜蜂嗡嗡地来回穿梭。“我们来烟台已经三天了,槐花已经盛开,天气也不错,预计能丰收不少。”屋子的主人老罗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刚刚从临沂过来,刚在那边采完了槐花,现在到烟台来,希望能有个好收成。据了解,老罗是浙江人,多年来一直和妻子过着养蜂人的漂泊生活。
记者在这个简易的屋里发现,燃气灶、柴米油盐、桌椅等一应俱全。“在外生活了那么多年,什么都齐全了。唯一不方便的就是水和电。”老罗的妻子称,现在对这种生活已经习惯了,就是用水用电很不方便,只能去当地的人家借水用。
对于养蜂人,居无定所是其最真实的写照。“这么多年,一直这样漂泊着,在一个城市待一段时间就要离开,最长几个月最短只有三四天。”老罗称,哪里有花开,他们就跟着到哪里,一年能换六七个城市。“前一阵子在安徽,采取油菜花蜜,现在在烟台,采取槐花蜜,等槐花落的时候,再去天津等待枣花开。”老罗告诉记者,在外这几年只有下半年才会回到老家去采茶花蜜,其余的时间都漂泊在外。
烟台天一蜂蜜总经理吴治益对此感触颇深。吴治益从16岁开始养蜜蜂,1992年来烟台养蜂便从此定居,慢慢地开展了自己的业务。
吴治益介绍说,蜂农的采蜜线路图大致如下:3月份在浙江、湖北、江西采油菜蜜,4月出发到江苏采油菜蜜,然后北上至河北、陕西、山东采槐花蜜,接着去东北采椴树蜜,最后到内蒙古采荞麦蜜,9月份过后,全国气温下降,蜂农们将带着蜜蜂从北方返程越冬,等待下一个春天。
烟台近几年成为了养蜂人的必到之处,因为烟台的气候较为稳定,并且环境优美,鲜花众多,尚有大量的苹果园、樱桃园。仅槐花开放的一个月内,烟台及周边县市区能招揽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养蜂人500多户。由于采蜜地点特殊,养蜂人们只能风餐露宿,但对当地的农业却做着突出贡献。“就拿苹果园来说,一箱蜜蜂进行的授粉能覆盖5亩到10亩果园,成本很低,且授粉均匀。烟台的老百姓也很肯定蜜蜂带来的成果。”吴治益骄傲地说到。
烟台的气候和风情吸引养蜂人
烟台的蜜粉资源非常丰富,老百姓也有不少养蜂的。据了解,在县市区中,不少果农与蜂场签订了蜜蜂授粉服务合同,国家为了肯定蜜蜂对农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现今养蜂人的长途过路费用也已经全部免除。吴治益回忆,他刚到烟台时,老百姓听说是养蜂人来到,都会到汽车站和或车站迎接,帮忙卸蜂箱,逢年过节的还会给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正是这些因素,让吴治益从此在烟台一待就是20多年。据了解,因为烟台的气候与市民的善良,不少养蜂人都有了在烟台定居的心。
养蜂人受到欢迎并非偶然,因为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为了让蜜蜂在开花季节多采蜜,蜂场开始都请求果农让他的蜜蜂进果园采蜜,现在越来越多的果农认识到,蜜蜂采蜜授粉能提高果树的挂果率,增产效果明显。所以蜜蜂成了抢手货,一到果树开花季节,大家都争着请蜜蜂们进果园采蜜授粉。
“养蜂就是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住在深山老林里,养蜂是个良心活,也有甜蜜的负担。”老罗说。
“这蜜蜂会不会蜇人?”看着老罗轻松而娴熟地在蜂群中来回穿梭,记者不敢靠得太近。“没事,你只要不攻击它,它就不蜇你。”老罗称,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蜂,他们攻击性较强,陈年马蜂毒性也较大,两只成年马蜂就能致人休克。“我们养的蜜蜂在夏天只能存活40多天,每天特别辛苦,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每年都有因被蜜蜂蜇伤就医的,但大都并不严重。“如果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不影响市容市貌,执法人员一般不会干涉养蜂人养蜂的行为。”城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养蜂人养蜂时占用城市道路、绿地,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市城管执法人员将会对其进行劝说教育,责令其搬离。
烟台养蜂业面临“后继无人”
随着市民对蜂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烟台及周边县市出现了近千余户大小不等的蜂场,在养蜂模式上大都沿用老办法,无法在卫生以及宣传、营销上做到一条龙,而且绝大多数养蜂户养蜂还是以取蜜为主,因而受天气环境制约很大,收入不稳定。综合以上原因,成立“养蜂协会”对蜂农进行行业指导、保障蜂农权益,则显得尤为重要。
像老罗一样的养蜂人也不能得到保障,本报昨日报道的《300万只蜜蜂一夜暴毙》,老罗到烟台进行养蜂,一夜之间300万只蜜蜂一夜间全部死亡,疑为有人投毒,却没有相关部门能对蜜蜂的死亡原因作出鉴定,只能到山东省养蜂协会进行处理。因为怀疑是人为所致,老罗担心的不仅是蜜蜂的安全,更对自身的安全忧心不已。
“这两年,虽然蜂产业处于上升的状态,但养蜂很辛苦,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吴治益担心地说道。这也意味着,未来蜂蜜的价格将越来越高。尽管如此,蜂农背后也有着常人不为所知的“甜蜜的负担”。
采蜜的日子里,蜜蜂和蜂农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工蜂们一天到晚都在忙,白天飞到花地采蜜,晚上就在蜂箱里酿蜜;一箱蜂有上万只蜜蜂,其中一只是蜂王,负责产卵,一只蜂王每天可产2000只卵,21天后,这些工蜂就可外出“工作”,工蜂的寿命不到一个月。蜂农则每天早上7时起床,上午取蜂王浆,九、十点钟就可以取完;下午的工作是“打蜜”,即用机器将蜂蜜取出,周而复始。
“目前烟台的蜂农平均年龄50岁以上。而这些蜂户又绝大部分是以夫妻档为主。”吴治益说,这几年蜂蜜业效益不稳定,好的时候,一箱蜂可以产生1000多元的利润,差的时候不过数百元。再加上成本不断上涨,养蜂业太辛苦,“不少蜂农不愿意自己的子女接班。”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夏丹通讯员徐琳)上周,市人才市场举办了三场日常综合性招聘会和一场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共组织了超过330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各类需求岗位1万...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