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最让你有触动的文艺跨界事件?
祝凤鸣:我参加较多的是外省和北京的活动。印象较深的,有2006年在杭州举办一代先锋诗人与中国前卫油画家的聚会,一家画廊发起,200多人参加,诗人写画家,这个活动出版了几十本著作,我也写了一本书。
合肥几次当代艺术展,包括崔岗村艺术展给我留下了印象。最近,大摩广场的“声东汲西”当代艺术展、圣马国际影城的“诗与歌”两个活动,我分别任学术主持和总策划,这两个活动影响正在发生,将来必有更大回响。
于继勇:2007年,由一家地产商赞助的“安徽省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展”在胜利路一家楼盘地下车库举行,这届展览的主题叫“出轨”,这算是在合肥举办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展,很多人是怀着看大马戏的心情来看展,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大都是首次出现。然后两年后,张源平在澜溪镇搞了安徽双年展,也是地产商赞助的。
谢泽:几年前在798尤伦斯看到“迪奥当代艺术展”,非常好,好就好在融合了电影、时装、当代艺术,其中香港人叶锦添设计的整个展示空间很有意思。是商业和当代艺术很好结合的示范。当时和我一起去的商人朋友看了很震撼,在里面迟迟不肯出来,出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我一定要带人再来看看!”
左靖:《碧山》杂志书是一个特例。赞助人是上海的一位资深的设计师,有着自己的文化情怀和文化品味,他能够充分认可并尊重我的工作,在书的内容上不加任何干涉,难能可贵。《碧山》在整个编撰和发行过程中,我不需要去考虑市场的反应,不用去为了任何人去做内容上的调整,就是单纯地呈现我对传统文化在当代再生问题的思考,并把这些思考通过我们的作者表达出来,以杂志书的形式传播给其他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在这个时代,从从容容编一本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这种跨界背后的现象是什么?
祝凤鸣:首先是商业诉求,好的艺术活动会有影响力,提升美誉度和商业价值。还有,资本方有足够的文化准备和精神视野,他们又找对了做活动的人。
于继勇:跨界的背后当然是有利润和商业价值,商人是无利不起早的,他们知道怎么花小钱办大事情,这很正常。文艺活动能带来更大的眼球率,也能为企业贴上一些标签,因为热爱参与文艺活动的大多数还是有一定消费能力和精神追求的。在目前圈层消费和精准销售的风潮下,文艺可能算是一个筛选器。
谢泽:关于“合肥文艺人不够用了”,这个提法太好了!恰恰证明了合肥的文艺人太少太少,文艺分子稀缺。一搞个活动就还是那几张老脸,大家见面都不好意思了。“怎么你又来了?”按理说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文艺分子应该多元化,各种观念、流派都要有,甚至产生争论、相互“不鸟”,而不是老在聚会时“撞车”。这不是“跨界”问题,这是“凑数”问题。“跨界”其实是商业需要文艺来“暖场”。文艺不就是锦上添花,给生活一点“意义”吗。何况文艺需要商业这口饭吃,因为文艺家本身不会产生经济效益,需要被商业“购买”,跨界就是商业行为。当然。前提是,“文艺”这个“猴”,要把“筋斗”翻得漂亮。
左靖:商业愿意为艺术买单,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附加值;艺术活动需要资本的支持。最理想的状态是没有干涉,各得其所。
新闻推荐
来自“巴黎的味道” 法餐厅的种类不胜枚举,从“咖啡馆”到“酒吧间”,再到“精致美食餐厅”……本期就带大家领略一家在合肥新开的法餐厅——戈雅法餐厅。 翻看戈雅菜单
来自“巴黎的味道”法餐厅的种类不胜枚举,从“咖啡馆”到“酒吧间”,再到“精致美食餐厅”……本期就带大家领略一家在合肥新开的法餐厅——戈雅法餐厅。翻看戈雅菜单,第一页写着“戈雅,巴黎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