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天气不错,太和“三泰小麦储兑所”负责人高伟一早就下乡收粮食了。
在宫集镇,按照每斤1.21元的价格,农民杨广琴将2万多斤小麦“卖”给了高伟,收取的却非现金,而是一本名为“粮食存折”的本子,上面记录着存粮日期、数量等信息。
“只是把小麦存在了这家公司,并不是卖掉。要用钱时随时支取现金,也可以取回同等数量的粮食。 ”杨广琴说,她选择的是活期形式,因此价格并不随行就市,可以获得每斤小麦每年6分钱利息。 “三泰小麦储兑所”被当地农民称为 “粮食银行”。
少了烦恼还能获利
在太和县,2011年11月,由龙头企业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创办的“三泰小麦储兑所”,目前“储户”增至4000多个,代储小麦15000吨。
“存粮可以选择活期、定期、分红或入股等形式,由于形式不同,获得收益的方式也不同。 ”高伟说,相同的是,这些粮食都有了更理想的储存渠道。
“农村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很多农户晒粮难和存粮无场所、无技术、不安全。 ”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每年储粮不当造成的损失惊人。为此,很多农民收粮后马上销售,又因价格不理想而损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国有粮仓闲置,龙头企业因缺资金无法收粮,影响生产。 “粮食银行”引入金融概念,将两者对接互惠。
在太和县三堂镇,农民王攀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今年收获近1万斤小麦,如果按自家存储2%的损耗率和1.21元/斤的市价,存在“粮食银行”可减少损失200多元。
2013年6月底,凤台 “粮食银行”投入运行。在凤台县刘集乡种粮大户李志看来,“粮食银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卖亏”。 “今年7月份,我存了20万斤小麦,当时价格是每斤1.2元,现在每斤1.21元,账面盈利2000元。 ”李志说。
“去年,三泰通过代储为农民挽回损失超过180万元,农民存粮的利息收入超过100万元。 ”高伟说。“粮食银行”同样获益。 “利用存储粮食生产,以实物负债代替现金负债,省去了部分银行贷款,增强了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泰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祝跃华深有体会。
“粮食银行”并非保险箱
按银行模式运行的 “粮食银行”,并非真正的银行。 “本质是粮食购销或加工企业,借鉴了银行存储、信贷功能和相关管理方式。 ”省政府金融办法规处处长刘连刚介绍。
但有一点却相通:“粮食银行”与银行一样,都存在着经营风险。 “粮食银行”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经营不善、粮价不确定性波动、经营者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等情况或者遇到不可抗力等,相应的风险就会显现。
事实上,在灵璧、当涂、定远县都有个别镇,出现过“粮食银行”经营者负债或卷款外逃的案例,储户出现相应损失,为“粮食银行”的经营敲响警钟。
“粮食银行”也面临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从目前看,凤台‘粮食银行\’收益主要来源之一是每年200万元的财政补贴,寻找诸多盈利点成为更多民营‘粮食银行\’现实的考虑。 ”胡桂芳强调。
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粮食银行\’的经营模式符合实际,迎合了农民需求,操作得当就能广泛推广。 ”刘连刚表示,虽然也有失败先例,但其问题不在经营模式上,而在具体操作上。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们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制订了严格制度。 ”凤台县金融办主任刘松介绍,当粮价持续走高,一周之内出现农户集中取粮量超过存粮总量50%的情况时,启动集中取粮应对措施。一是利用30%仓储保有量及时供粮,方便农户提取,同时规定农户取原粮量不得超过其存粮的70%;二是通过一定程序,动用县级储备粮(小麦),以满足农户取粮需求。
(史力冯珉)
新闻推荐
凤台、阜南禁烧各出妙招,农机手们认为,只要技术处理得当——秸秆全量还田是“上上之选”
■ 本报记者王逸群通讯员张昱“三夏”期间,秸秆禁烧再一次成为广大干群关注的焦点。 4月初,省农委就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如今夏收已经结束,记者走访凤台、阜南等地发...
凤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