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尚原野 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卜光辉
“咱村的自来水经过了消毒、去氟处理,与以前用的水相比,不用澄清、过滤,就可直接用来烧水做饭。”7月3日,颍东区冉庙乡赵集村村民张凤英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淌出来。
张凤英告诉记者,没有用上自来水前,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是通过压水井或小水泵抽取浅层地下水。这类水中的氟含量超标,对大家的身体健康不利。去年底,村里的兰堂自来水厂建成后,张凤英和同村的5500余名村民都喝上了期盼已久的放心水。
“我们区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用水主要以浅层地下水为主,部分乡镇水质存在着氟、铁锰和细菌超标,给村民的饮水安全带来影响。”颍东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鉴于此,该区从2005年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7年将其纳入民生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12亿元,新建自来水厂46个,解决了11个乡镇(街道)2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颍东区形成了区水务局、监理单位、村镇、群众代表四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做到工程招标、设备采购公开透明,工程管理规范有序,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颍东区水务局专门选派业务熟悉、作风扎实的技术人员,深入建设一线,对工程质量、进度等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各项施工安全有序进行。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颍东区还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通过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开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修基金专户、建立水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等措施,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走上管理规范化、供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良性轨道。
与此同时,该区还借鉴合肥、淮南等地的管理经验,结合辖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制定了收费标准,让群众不仅装得起,而且用得起自来水。
颍东区水务局农村安全饮水管理中心主任王冬林告诉记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占90%左右,受益群众只需承担10%的材料费和安装费。在水费征收方面,针对农村地区人口季节性流动实际,水厂还实行了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并行的收费机制。
“今年,颍东区共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7个,预计7月底前可全部完工。”王冬林告诉记者,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延伸集中供水管网,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杨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