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芜湖人来说,舌尖上的美食的确有不少,但舌尖上的“非遗”却并不多,而鸠江区沈巷镇的一品玉带糕就作为一项传统制糕技艺早在2010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在品尝这道美味的时候,吃的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
蔡师傅夫妇在沈巷镇做玉带糕已有27年,日前,记者实地探访其制作过程,现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品玉带糕的魅力。
一品玉带糕的传奇
一品玉带糕传统制糕技艺已传承了三百多年。被称之为“味招云外客,香引洞中仙”的一品玉带糕在清朝乾隆年间曾为清廷贡品。一种普通的糕点被冠以“一品”二字,可见其来历定有不凡之处。传说清朝乾隆年间,炯炀河边的一家糕饼坊精工细作制成一种大方片糕,美其名曰“玉带糕”,在当地很受欢迎。不久这家作坊的一名师傅回到家乡雍家镇(现为沈巷镇),也开起了一个玉带糕作坊,很快出了名。相传清朝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到巢湖微服视察漕运,到达雍家镇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这可急坏了侍驾的纪晓岚大学士。地方官便将玉带糕献给皇上品尝。乾隆皇帝拿起来送入嘴后,顿觉甜润清香,柔软细腻,津津有味。忙问此糕何名。地方官员忙奏道:“此乃玉带糕。”乾隆听罢说道:“玉带者,一品也,就叫它一品玉带糕吧!”还给这糕点书写对联一副:味招云外客,香引洞中仙。从此一品玉带糕成为朝廷贡品,名震江南,享誉数百年。
一条身价不菲的玉带
玉带糕甜润清香,香甜可口,嚼起来,柔软细腻。为探个究竟,记者特意起个大早,随同沈巷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一家玉带糕作坊。作坊不大,但玉带糕品种却应有尽有,还有方片糕、麻烘糕等。此时,作坊主人蔡圣伍与妻子正忙活着做玉带糕,糯米粉早已摆上了面板。“现在虽是玉带糕的淡季,但只要有人订我们就做。”蔡师傅夫妇在沈巷镇做玉带糕有27年了,是镇上玉带糕生意较好的一家。一到逢年过节,他这里的玉带糕总是供不应求。“这里的玉带糕可是纯手工绿色食品,吃了让人放心。”来这里订糕的居民们说,“玉带糕不仅好吃,卖相也讨人喜欢!玉带上黄色的核桃似黄金,绿色的青梅似翡翠,莲子、玫瑰似珍珠宝石,四周由米粉镶嵌成的白边,酷似一条身价不菲的玉带。”
“做玉带糕是个易学难精的活儿:会做,只需两三个月;要窥得其中门道,至少得两三年。”蔡师傅说他也是学了三年才出师的。
一品玉带糕用料考究,工艺独特,要经三十多道工序。是以糯米、桃仁、青梅、莲子、玫瑰、桂花、麻油等为原料,用“四镶法”精制而成,糕点既有点粘性又片片不粘。只见蔡师傅用炒米粉与湿糖拌匀擦透过筛,将过筛后的粉先平铺垫于糕模内,约0.5厘米厚。然后将桃仁、青梅、玫瑰、桂花等略加切碎,加入饴糖、麻油等拌匀(饴糖主要是增加其粘性),放入糕模内,按紧,再用过筛的粉覆盖表面及四周,用“铜奈”压平,越坚实越好。“但做好的糕不能马上切片,一定要等八小时后,糕与原料全部冷却凝结了才能切,不然就散了。”蔡师傅边强调边做着。
靠手艺全家衣食无忧
与玉带糕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蔡圣伍说,从20岁开始学习制作玉带糕至今,他全靠着这门手艺,让一家4口衣食无忧地生活着。“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每年也有六、七万元的收入。”蔡师傅说。蔡圣伍的师傅是玉带糕正统的传承人,虽然当时对传承人有很多讲究,比如传男不传女,只传本族人等。但现如今,只要想学都能学到。
蔡师傅介绍,除了逢年过节的客源,平时也有订货量。因为糕与“高”谐音。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参军、工作,亲朋好友常送一两条糕去,以示“步步高升”。“玉带糕不仅香甜可口,而且具有滋阴强身、润肠益气、清炎健胃、生津润肺等功能。”蔡师傅不无自豪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蔡师傅介绍说,以前玉带糕只在江淮一带比较受欢迎,现在全国各地的客人品尝过后也非常喜欢。“为了顾客携带方便,我们采取现代化的工艺技术,实施无菌操作,产品采用真空包装,严格食品检疫,保质期达到2个月,方便了运输和保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消费膳食需求的改变,传统食品及其制作工艺和配方又面临新的挑战。玉带糕会吸纳新的科技成果,以其独到的品质,得以不断地传承、发展和与时俱进。”蔡师傅表示。
本报记者 陈轶敏 文 陈勇 摄
新闻推荐
云飞扬:《人间·小团圆》依然是香港仔的故事,不过却是有苦难言、平静如水。《人间·小团圆》里再一次宣告,香港是伤城,小小的伤便是永久的刺,锥心的痛,难以消除,更要自我强化...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