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徐一善,男,73岁。祖籍河南安阳,现定居安徽芜湖。知名作曲家、词作家、书法家、语音语言、播音主持资深研究专家。
主要作品:《西藏高原的天》(词曲)、《一颗心》词曲、《天鹅羽衣暖天下》(词曲)等。
初见徐一善老人,只觉得他虽然已年逾古稀,却仍神采奕奕。岁月似乎鲜少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浓密的头发被服帖地梳在脑后,眉目温润慈祥,嘴角一直噙着微笑。忆起往事,他越发慢条斯理,生怕漏下了精彩的细节。说到兴起时,还会发出孩子般天真爽朗的笑声。就是这样一位区间巷弄里随处可见的老者,五十年来一直用他那份平凡却又细腻的情愫书写着他对音乐的赤子之心。
五十年创作歌曲六百首
近日,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国音乐家协会监制的中国当代50位著名作曲家、词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专辑问世。名为《西藏高原的天》——徐一善作品经典也被收录其中。这张专辑集合了徐一善这50年来的心血之作。专辑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追捧。
徐一善从小酷爱音乐,为旋律的神妙而痴迷。“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想要创作歌曲的冲动,想作曲!想写歌!”就是徐一善创作音乐的初衷。非科班出生的他,聊起自己的音乐历程亦有苦中作乐、风雨兼程的时刻。徐一善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改编自毛泽东的诗词《浪淘沙》,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和对音乐的独特感知,歌曲一经面世,虽然略显稚嫩粗糙,但已初显他在音乐上的悟性之高。随后,徐一善陆续创作的近六百首歌曲广受好评,屡屡获奖。在他的音乐求知之路上,也受到著名音乐家武炳统、张丕基的指导和帮助。
一个静谧的冬日深夜,徐一善正端坐在炉边伏案创作。外头天寒地冻,他琢磨着烧壶热水,沏上一杯姜茶暖暖身子。正当他拎起水壶准备端上炉子的瞬间,旋律如洪水般在他脑中喷涌,他一时忘乎所以,索性将那一壶冷水泼在了炉子里,浇熄了这唯一的一丝暖意。徐一善回忆起这件小小的轶事趣闻不禁莞尔,他说这就是“灵感的失控”。创作的初始阶段,思绪在脑中混乱地闪现,尚未被梳理和排序,形成规律性的表达方式。这些凌乱的思绪一旦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便会猛然出现在脑海中冲击着自己的常态,主宰着自己的思维。自己既是这思绪的感受者也是抒发者。他戏称此为“半癫疯状态”。他用自己的心灵撼动着听众的心灵,徜徉在这份难能可贵的感动之中。
“真切感人的音乐作品,是由美好的心灵发出来的。”徐一善多年来一直这样训导着自己。生活中,他始终将“德”铭记于心,无论是创作歌曲还是待人接物,他都保持着纯粹真诚的态度。他的音乐多半源于生活,质朴无华的歌词中饱含着对生活的感悟。
书法、播音桃李遍天下
尽管已是73岁高龄,徐一善的兴趣爱好仍极为广泛,书法和播音主持犹是他的心头好。聊起如何给如此丰富的业余生活分配时间,徐一善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之道。他主张正副业相结合,权衡喜爱程度,只要对事物抱着一颗充满热诚的心就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也就不觉得费力了。
徐一善自小喜爱书法,中学时常常为班级出黑板报。他的大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若行若飞,“连老师都舍不得擦掉”,也因此名满全校。毕业后,他经常利用闲暇时光练练书法陶冶情操。友人乔迁都纷纷向他求字,他创作的《陋室铭》一作应邀作为《水墨圣手丹心谱——中国书画名家原创作品精选集》的外封套装帧设计。
徐一善少年时期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说的方言不尽相同,这就造就了他过人的语言天赋。他对语言极其敏感,曾经因为一个字的读法辨认出对方的家乡。他的两位女儿徐晨星、徐晓露也在他的熏陶和影响下成长,双双成为芜湖本土的知名主持人。慕名而来向他求教的学生,如今也遍布全国各地,纷纷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台工作。他指出语言是一门精准的艺术,强调“口耳之学”。教材应当与老师的指导相结合,老师的个人修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
艺术是德识才学艺的结晶
徐一善曾这样总结道:“艺术是德、识、才、学、艺的结晶,德在根本意义上主导并制约着其余因素。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用心灵撼动心灵的艺术。”他潜心研究多种艺术,学养深厚,有过人的悟性、灵气和美学修养。在与艺术并肩行走的五十年中,他也曾不眠不休,痴迷疯魔。但即使人到暮年,他仍然敦促自己,时刻保持高度清醒,凡事要求追本溯源。风月变换,他依旧用那看尽千帆的双眸洞察着人情冷暖,用那日渐沧桑的双手谱写着生活中的点滴情怀,用那经冬犹茂的赤子之心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7日下午,镜湖区图书馆第14期“英语角”活动如期举行。和平时不同的是,当天来参加活动的是芜湖百蕊幼儿园大班的20名小朋友和其他小读者,孩子们虽然年纪...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