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海分界处是条小河,一座大桥,两头分别连接着青、甘两省。下午三时由兰州进入青海境内,四时到达西宁。
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扼青藏高原之东方门户,古有“西海锁钥”之称。2275米的海拔,让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素有中国“夏都”之称。
因所住“三榆大酒店”临湟水,因而有缘见识到黄河支流湟水河的风采。入夜,漫步湟水畔,但见长虹卧波,岸柳倒映,高楼似林,渠道纵横。纵目四望,万家灯火映入清波,如抖落的一天星斗,万斛明珠,风景煞是宜人。
游历西宁必去塔尔寺,翌日早起驱车前往。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剪脐带处滴血,长出一棵有10万片叶子的菩提树,每片叶子上都出现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师的母亲以树为中心建成了莲聚塔,因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寺院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规模宏大。
塔尔寺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建在山顶上的“班禅行宫”,从宽约十几米的宏伟台阶拾级而上,登顶后,整个塔尔寺尽收眼底。
上午十时,向今天行程的终点———格尔木市进发。出西宁,经湟源县到倒淌河,路过日月山。
倒淌河,一条有着动人传说的河。一般的河均是自西向东流淌,而倒淌河却是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
倒淌河的来历,众说不一。日月山以东,汉族的民间传说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西宁赴藏途中,到达日月山,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河时,需108条河水,她找到了107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种说法是,这河是龙王的一根倒须变的……
倒淌河的附近,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日月山。日月山因山体呈现红色,古称“赤岭”,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战略地位突出。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当年驻驿于此,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摔成两半,于是后人把“赤岭”改称为“日月山”。
美丽凄凉的传说引人无限遐思……
沿109国道(109线由北京至拉萨)一直向前,正午时分,到达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由于海拔的原因,每年11月份,青海湖开始结冰,冰厚半米以上,冰期达6个月之久。此时,冰封玉砌的湖面,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呈现在我们面前。将车直接开到湖畔,湖边耸起的绿色冰块,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美观异常。
青海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湟鱼(学名青海裸鲤),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湟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1斤。中午,在景区内一家叫“川粤湘”的饭馆就餐,90元点了一条六寸长的湟鱼,吃了此行最贵的一餐饭。湟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的确名不虚传。有趣的是,馆名集中了内地三省简称,经营者却是藏胞,没有一个是川粤湘妹子。端盘子的小姑娘很清秀,白嫩的脸上没有一点“高原红”。
翻越了四座三千米以上的高山,车过香日德后,正式进入了柴达木盆地。从香日德到格尔木293公里沙漠地,笔直的公路没有几个拐弯,是一道另样的美丽风景线。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别样的荒凉,却依然美得动人心魄。
下午六点,公路远方出现了城市的影子,离柴达木盆地南部边缘的格尔木市不远了。格尔木,幅员辽阔,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由此向北可达敦煌;向西可去新疆;东可到西宁;向南就是青藏线。
格尔木是一座市龄刚刚50岁的年轻城市,1954年作为青藏公路的中继点而设立,1960年由唐古拉山县改市,现为副地级市。在短短的50年时间内,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省第二大工业城市,也是青海省西部经济、科技、文化、交通的中心。
格尔木虽属青海,但她和西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曾看过一位1980年代初北大毕业自愿分配到西藏工作的女生的博客,她报到第一站,就是在格尔木市。我在藏三年,久闻格尔木大名,所以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开车在市内兜了一圈。到底是新建城市,一律井字形的道路,显得特别地整齐划一。
在格尔木的街头四望,我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底默念着这个名字:格尔木、格尔木……
(作者为安庆市援藏干部,现为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委常委、 副县长)
新闻推荐
吴 牧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