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大小便全都倒在十字路口的垃圾堆上,平日里臭气熏天,下雨天污水横流。这是记者路过颍上县半岗镇老区政府大院门前看到的一幕。这里是小镇的菜市场,人口密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流量很大的路口,垃圾清运却成了附近居民的一块心病。
垃圾成堆环境差
“白天倒的都是生活垃圾,到了夜晚,有人就把一桶桶大粪倒在垃圾堆上,臭气熏天。”附近的商家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有人来清理垃圾,但时间非常不固定。
“冬天还好,没有苍蝇。夏秋两季,从这个路口过就要捂住鼻子,太臭了!要是能每天拉一次垃圾就好了。”附近的摊主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据了解,这个垃圾堆已存在了二十多年,以前主要是生活垃圾。近几年才有人往上边倒大粪。记者在现场看到,垃圾堆里面确实有一滩滩的大粪,人一靠近,大群的苍蝇就“嗡”地一声往外飞。
附近一个卖熟食的摊贩告诉记者,垃圾堆天天都有蛆往外爬,打药都不管用。几天拉一次垃圾,很容易生蛆。这附近没有厕所,有人就把大便装在塑料袋里直接扔到垃圾堆上。
垃圾堆周边分布有鱼行、熟食摊、肉摊、蔬菜水果摊。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不但影响街道环境,还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小镇的街道上没有公共厕所,最近的单位厕所也要走两三百米,这个垃圾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附近居民的“如厕难”。
缺少厕所方便难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以前老区政府大院里有个厕所,大概有二十多个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很难有下脚的地方。即便是这样一个解决内急的去处,最近几年也被附近的居民盖上了房子。现在只有粮站的厕所还能用,这里有五个厕位,每天大概有两三百人次如厕。这个厕所一开始来者不拒,周边的群众可以随意进出;后来,在粪便处理方面遇到了麻烦,现在也难以下脚。这里曾经收过管理费,后来条件太差,来的人越来越少,收费就不了了之。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以前,附近种地的老百姓会来拉大粪,厕所的粪坑在秋季都能见底;现在,群众种地基本上都用化肥,农家肥很少用,加上到厕所里打粪弄得一身臭气,有时候还会粘在衣服上。农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年龄大的干不动,这些年几乎没人来拉粪。前年粪坑满了,粮站出五百块钱都找不到人来清理。
圾处理成难题
小镇上沿街的商户,每月要交五块钱卫生费,用于垃圾清运。事实上,很多商户都不能按时足额交纳卫生费。夏季蚊蝇繁殖快,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当地居民都把希望寄托在郑怀勇身上。
从2008年3月开始,郑怀勇承包了小镇街道的垃圾清运,镇里一年给一万块钱经费,今年初还给他配备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周边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也出一部分卫生费,总数在一万块钱上下。郑怀勇说:“卫生费很难收,有的商户说自己垃圾少,不往垃圾堆上倒,一分钱都不愿意出;有的商户每月只给两三块钱,就像打发要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按时足额交钱。”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挨家挨户收卫生费难,主要是垃圾没有及时清运,也没有地方处理。以前,街南头有一个窑厂,每年给窑厂几百块钱,就能把垃圾倒在取土坑里;后来,取土坑承包给别人养鱼,垃圾也不能再往里倒了。
郑怀勇和两个工人一起干活,给他们每人每月五百块钱工资。一到夏天,工人就不愿意帮他干,垃圾堆又脏又臭,还有蛆往脚上爬。夏天垃圾多,一天拉两次都拉不完。有时候,工人家里有农活,可能就会耽误一两天。
郑怀勇说:“每次上街,熟人都要问他垃圾什么时候清理。如果有地方倒,街上的四个垃圾堆每天都要清理,实在没有办法就往邱家湖的公路边上倒;不过,倒在谁地头上谁都要骂,即便是挨骂也只能听着。”
记者来到小镇南头的邱家湖蓄洪区,通往渡口的水泥路边不时能看到成堆的垃圾。从颜色上看,有些垃圾已堆放了很长时间,主要都是塑料袋。
经费不足、无处倾倒、没有厕所……几年来,这些问题困扰着郑怀勇和垃圾堆附近的上百户居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马红云 通讯员 陈孝涛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